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会议报道    领导讲话    典型交流    媒体声音    历年回顾
典型交流
江苏省粮食局—抓好收购,掌控粮源,夯实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陕西省粮食局—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浙江省粮食局—推进目标责任落实,确保浙江粮食安全
湖北省粮食局—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河北省粮食局—实施三年振兴工程,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科学发展
湖南省粮食局—依托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开创湖南油茶产业辉煌
辽宁省粮食局—狠抓粮食库存委托检查和质量监测,提升粮油安全保障水平
河南省粮食局—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安徽省粮食局—以狠抓地方储备粮管理为基础,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
福建省粮食局—加强粮食产销协作,全力抓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
江西省粮食局—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积极创新政策性粮食交易机制
四川省粮食局—科学规划,项目引领,大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贵州省粮食局—大力实施“三项工程”,提升服务民生能力
河南省潢川县粮食局—依托“粮食银行”,助推企业发展
实施三年振兴工程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科学发展


河北省粮食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2010年我省作出了实施国有粮食企业三年振兴工程的决定,制定了振兴工程总体目标,即:经过三年的努力,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体制机制有创新、总体规模质量有突破、行业实力活力有增强、科学发展能力有提高,实现布局结构优良、公司治理优良、经营业绩优良、社会形象优良,简称“四有”、“四优”。振兴工程分三步实施,一年一个主题,环环紧扣,统筹推进。2010年为起步年,侧重工作部署,制定总体方案,营造良好氛围。2011年为攻坚年,力推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发展基础。2012年为提高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提升发展能力,寻求更大突破。

  一、主要举措

  (一)专题调研,制定政策,加强对振兴工程的正确引导。省局着眼于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指导,对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了存在问题,剖析了工作亮点,深化了对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认识。2010年至2012年,省局连续印发了《国有粮食企业振兴工程综合评价办法》、《关于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关于做好振兴工程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为推进工作落实、保证工作成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局一方面注重加强对企业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意见》,从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大力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强化对粮食流通工作的领导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成为新时期我省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行动指针,为做好粮食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推动粮食流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专门部署,以会代训,加强对振兴工程的科学指导。三年来,省局一直把振兴工程作为全系统一号工程来实施和推进。从2010年起,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省性的振兴工程专项推进会议,省、市、县三级粮食局长全部参加。这种一杆子插到底、上下级互动的会议形式,使基层粮食部门最直接最快捷地得到省局的指导意见,在信息获取方面现实了与市局同步,也为省局深入细致地掌握基层实情开辟了新的渠道,有利于领导机关完善思路、改进工作。

  在专项推进会上,省局连续推出了2批共30个国有粮食企业振兴工程示范单位和典型单位,有效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将先进单位的经验材料编辑成《河北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经验集萃》,印发与会代表,供大家学习借鉴。为增强会议效果,省局不断创新会议形式,2011年组织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部分示范典型单位和建设项目, 2012年请有关专家就对涉粮政策进行了解读,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工作思路。

  (三)专项推进,狠抓落实,加强对振兴工程的督导。一是通过召开专题调度会、骨干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的形式,强化对振兴工程的动员和部署,对各市的工作进行逐一点评,全面梳理存在问题,集中推介典型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全系统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每年安排一次全省性的督导调研,对各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既听取市县两级的工作汇报,又深入到有关粮食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发现了一批工作亮点,指导各市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推进落实。三是先后编发振兴工程专题简报23期,宣传了一批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为推动面上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了“企业学柏粮、县局学抚宁”活动,在全系统营造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四是经过省局积极争取,2010年以来我省粮食系统共获得中央财政各类专项扶持资金近5.3亿元,集中投向兼并重组后保留的骨干企业,有力支持了企业改革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全省国有粮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完成粮食购销量1435万吨,实现经营收入221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79%、105%;实现利润1.9亿元,较2009年扭亏增盈2.3亿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盈利;122个县统算盈利,占县(市、区)总数的83%,比2009年增加32个百分点。柏粮集团、衡水前么头国储库等5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国有粮食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12年底,国有粮食企业总资产达到180亿元,净资产达到44亿元,分别比2009年底增加22%和47%。目前,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共拥有期货交割库19个,三年来期货贸易盈利额达1780万元,骨干企业在期现结合经营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国有粮食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2011年省局制定了《关于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推出了抚宁、冀州、丰润3种企业整合模式,强力推进兼并重组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减少到330家,较2009年底减少55%。通过兼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新型购销网络基本形成,资本、资产、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市直企业兼并重组有了实质性进展,秦皇岛、衡水、邢台均将市直企业整合为1家,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兼并重组工作深入推进,一批具备规模优势、资产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性龙头企业已经形成,目前全省年经营收入超3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7家。

  (三)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基础得到新加强。2010年以来,经过省局积极争取,省财政共下拨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仓房维修改造资金3.4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省局积极配合省发改委,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86元,支持了39个粮油仓储和物流项目建设,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行。三年来,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共新增仓容250万吨,收储能力达到新的高点。我省县级粮食储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已经有85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储备,邯郸、唐山、廊坊、秦皇岛等4个市实现了县级储备全覆盖。

  (四)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领域实现新拓展。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在做强购销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粮源基地,积极培育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粮食收购渠道更加稳定;向下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粮油加工转化,稳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规模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以来,我省大众主食企业新增年加工能力1.9万吨,2012年底企业拥有粮源基地、订单基地共27万亩,国有粮食经济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省粮食系统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中明确粮食工作的职能定位,全力组织实施了军粮特供、放心粮油和大众主食三项民生工程建设,由近1500家网点组成的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五)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我省国有粮食企业继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日益完善;注重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造;在合作方式上突破了行业和区域限制,推动了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和创新运行机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有效提升,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全系统推广了柏粮集团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大力弘扬诚信理念,打造诚信品牌,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衡水、承德等市积极探索加强企业负责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实行年薪制改革、推进企业负责人选拨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工作主线,把握前进方向,使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保安全、壮实力、增活力、重民生、求突破”的粮食工作主线,从宏观上规划了我省粮食事业的主体脉络。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必须以粮食工作主线为主要遵循,在落实主线各项要求中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抓手,注重成效,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把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国有粮食企业的基本职责;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搞活粮食经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能力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民生建设,有效提升服务功能作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路径;坚持把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

  (二)坚持把振兴国有粮食企业与加强县级粮食部门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粮食工作水平。省局认为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和县级粮食部门是粮食工作全局的主要支点和关键环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基层粮食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就能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有效履行宏观调控载体功能,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县级粮食部门高效履行职责,就能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为粮食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重要保障。省局着眼于推进粮食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粮食经济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在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振兴工程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加强县级粮食部门建设的决定。在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了这一思路,树立和强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企业振兴工程和基层部门建设两个方面一并考虑、统筹推进,有效提升了粮食工作的整体水平,全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按照择优扶强原则,大力实施兼并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有效提升了规模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话语权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深入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激活内部活力,实现管理工作和经营活动有机融合。三是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指导企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多措并举搞活经营,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四)坚持典型引路,开展对标活动,激发企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振兴工程实施以来,省局不断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基层发现亮点,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编发专题简报的形式,分期分批、分门别类地推出了若干个先进典型,使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学习标杆,明确发展方向。特别是集中推介了振兴工程示范单位和典型单位的先进事迹,开展了“双学”活动,号召国有粮食企业认真学习他们诚信经营的理念,勇闯市场的胆识,敢为人先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从实际效果看,广大国有粮食企业能够在真学、真信、真用上出真招、见实效,他们对照先进找差距,结合实际抓整改,工作思路有新的开拓,经营本领有新的提高,内部管理有新的加强,经济效益有新的增长,逐步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