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县粮食局
2004年,原河南省潢川县仁和粮管所通过改制重组,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集粮食收储、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国有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08年组建信阳市首家弋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即“粮食银行”。三年来,公司以“粮食银行”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锐意改革,服务“三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粮企增效,公司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粮店,一步步发展成为年均实现利润超百万元的龙头企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基本步入了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轨道。
一、改革:注入企业生机与活力
1、下真功夫,执行体制改革不走样。2004年粮改后,县粮食局先后将3个基层粮食购销企业撤销并入公司。公司规模扩大了四倍,实现了公司机构合并,阵地不丢,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心不散,新老职工妥善安置。突破了仁和公司原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乡镇区域经营的模式,为服务“三农”稳建了新平台。
2、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助力公司成长。2006年来,公司从上马日产120吨大米生产线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典型。这些年,公司没有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没有向农发行借一分钱,做贸易、搞建设的资金都是依靠职工集资。公司员工秉承着老一辈粮食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不忘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思想,始终把自身利益与公司发展绑在一起,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顽强拼搏,奋勇前进,扎扎实实的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3、恪守商德,诚信经营换得丰厚回报。惟有诚信,方能致远。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把仓储补贴、经营获利、资产盘活等收益,优先用于还本付息,确保债权人利益。良好的商业信誉和极佳的行业口碑,一些商业金融机构主动上门为公司提供融资服务。2009年,农村信用社授信五年期抵押贷款200万元。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联保两年期贷款300万元。2011年,工商银行质押贷款1000万元。2012年,中国银行已经完成授信评估,计划提供担保贷款500万元。
二、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创建“粮食银行”,唱响便民服务曲。2008年,公司从“两代一换”起步,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依托、农民自愿”的方式,与3800位农民共同出资,创建成立“信阳市弋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为信阳市首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覆盖了6个乡(镇)、62个行政村、30056户农民,年均代农储粮1.25万吨,户均节约用工1.5个,仅此一项为农民节约资金450万元。为方便居住偏远、孤、老、残的代储农户,公司购买了10辆农用汽车,上门提供装粮服务。2010年,公司投资30万元,开发弋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粮食银行”网络系统,实现电子交易。农民存粮兑取现金依当日市场价格,保底价是当年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为方便农民兄弟自由兑换农资、种子、生活日用品或兑取现金,公司在“弋阳便民连锁超市”、“弋阳农资大市场”等覆盖五个乡镇集贸市场的经营门店开通了POS刷卡机,实现了农民兄弟持粮食银行刷卡消费通存通兑,等值交换,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
2、领办“资金合作社”,唱响惠民共赢曲。“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落户信阳,给服务“三农”提供了一个更高平台。公司乘势而上,弋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作为发起人,出资300万元,领办“潢川县仁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与“粮食银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资金合作社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突出“草根”特色,解农民兄弟燃眉之急。只要是合作社的社员,不用找关系托人就能贷到款。1万元以下的借款,只需社员联保,3万元以下的借款,凭粮本抵押和社员联保,15分钟以内就能拿到钱。“潢川县仁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弥补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短板”,为试验区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3、进行信息引导,唱响富民和谐曲。种好粮,种适销对路的粮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公司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挥信息广、技术先、信誉高的优势,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为企业加工提供优质原粮。公司实行“四提供一保证”,即提供种子、提供农资、提供技术、提供信息,保证优质优价按协议回收,真正让群众购的放心、卖的称心。几年来已累计销售良种1100多吨,销售肥料1.3万吨,回购优质稻谷3.5万吨、优质小麦2.4万吨。在市场信息和价格的引导下,公司和农民抱成团,种好粮,闯市场,增收入,谱写出一曲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和谐乐章。
三、发展:企业恪守的第一要务
1、谋发展,促转型,国有企业华丽转身。2006年以后,稻谷市场销售态势持续向好,公司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下决心改变过去基层粮食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经营老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流通方式,拓展产业链条,进入稻谷加工领域。募集资金300万元,创办了以稻谷加工为主的弋阳粮业,实现了从“官商”到“商人”的转型。几年下来,累计加工转化稻谷4.07万吨,实现工业产值6000多万元,创造加工净利润285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400万元以上,安置了周边乡镇126名农民兄弟来企业工作。公司资产总额也达到了8550万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所有经营指标均达到粮改前原粮管所的20倍以上。
2、抓机遇,多收购,仓储建设迈上台阶。公司抓住国家托市收购的机遇,积极参与托市收购,入库粮食20.2万吨,占全县粮食系统收购总量的30%以上。公司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仓储条件,使仓容规模达到16万吨,厂区库院硬化、绿化率达到100%,机械化通风、自制环流薰蒸率、数字粮情检测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连年提升,成为全市仓容规模最大、储粮最多、设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基层粮油购销公司。
3、全方位,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住河南省大力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千百万”工程的机遇,承包流转土地1万亩,公司全员转换身份做“农民”,发展有机水稻种植,从生产环节上掌控优势资源,为大米加工主营业务提供可靠粮源。二是深层次挖掘本地传统主食产品高蒸馍、空心贡面、手工挂面、糍粑等,大力开展主食产业化。公司按照“合作社+手工作坊”模式,走“传统手工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的一体化道路,构建从田间、农村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食产业。三是参与信阳市政府“华英富民工程”, 投身发展养殖业,新建标准化华英鸭养殖小区两个。两年出栏成品鸭14万只,存栏2万只,获利润11.6万元。四是利用现有坡地、林场,建设6个2000只规模的土鸡养殖场,野外放养,纯生态养殖,向城镇居民推出“仁和牌土鸡”和“弋阳牌笨鸡蛋”,年收入10多万元。五是利用承包流转的30亩水塘,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搞鸭、鹅、鱼养殖。六是整合自有苗圃种植基地和租赁林场,种植各类花卉苗木15万余株,成材后产值可达1000万。
四、文化:助推企业腾飞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在企业发展逐步积淀慢慢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公司注重制度管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明确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和谐、效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各部门每周开办公开栏、公示栏、宣传栏、学习栏,创办《弋阳简讯》,内容丰富多彩,营造了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在公司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后,每年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和外出旅游,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投资150万元,新建员工宿舍楼,改善了住房条件。
饮水思源,回馈社会,是企业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在信阳市总工会的帮助和支持下,公司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基层粮企帮扶组织——“仁和弋阳帮扶工作站”。筹集帮扶资金15万元,支出大病救助资金5万元,困难户帮扶资金3万元,金秋助学5人1.2万元。连续六年捐赠资金12万元,帮助8个行政村,用于“村村通”道路建设。参与市委市政府“六城联创”工作,投资20余万元,修建百米绿化长廊,新建“弋阳”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15套,标准化篮球场一个。
惠农政策持续给力,涉农企业前景广阔,服务“三农”大有作为。公司全体员工有信心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持续创新,真抓实干,稳中求进,坚守阵地,为打造农民兄弟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粮食银行”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