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粮食局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是一个拥有9000万人口的大省,随着酿酒、饲料等涉粮产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总量高达870亿斤,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加快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尤为重要,事关区域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家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抓住退城进园、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发展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营”的要求,注重科学规划,突出项目引领,大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科学编制规划是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前提
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是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国家粮食局部署,我们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成渝经济区经济建设规划》,一方面从“5.12”特大地震灾难中汲取粮食应急供应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从现代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成功与失败,并结合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交通、城市、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先后编制下发了《四川省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四川省粮油加工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四川省粮油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四川省粮食人才建设规划(2011-2020)》,同时结合我省实际,会同省发改委编制了《四川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涉及各类项目400个,总投资达220亿元,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全省现代粮食流通体系项目储备库。同时,在规划编制中我们注重“三个对接”,尽量使规划具有前瞻性、体现先进性、发挥导向性。
(一)注重与发展理念对接。当今粮食流通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粮食流通产业竞争加剧,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重国有轻民营、重产区轻销区、重仓储轻工业”等传统观念去指导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已经难以体现科学发展观,难以引导粮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新一届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全省粮食流通产业必须扭转职能弱化、理念落后、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的被动局面,进而通过实施“川粮双千亿工程”,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粮食经济发展高地,完善“五大体系”(即: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建设、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设、粮食工作服务“三农”体系建设、粮食行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工作进程。局党组率先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我省编制规划拓展了思维空间,提供了行动指南,全省粮食行业也逐步从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中跳出来,树立“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新观念。
(二)注重与发展战略对接。在制定规划时,我们按照“突出粮食主导产业,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沿产业链方向整合集聚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主动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经济区建设规划、秦巴山区及大小凉山扶贫开发、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对接,努力实现“资源集约、资金集中、功能集合、产业集聚”的发展目标。根据全省粮食经济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了“一带一区一圈一片区域发展战略”。一是打造广元—成都—乐山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带。该区域既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省粮食流通产业高端集聚区、加工转化区,更是全省粮食安全保障最敏感地区,为此我们重点支持该地区率先发展、集群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1个100亿元园区,2个50亿元园区;二是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集中区。四川是酿酒大省,年产量约140万吨,产值近千亿元,宜宾、泸州等地是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著名白酒生产企业集聚地,据统计每年需从省外调入160万吨玉米、高粱等酿造粮食。为此我们提出川南5市主动对接酿酒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现代粮食产业集中区;三是打造环渝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圈。重庆市历来都是我省川东地区成品粮油流入地,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启动建设,四川与重庆的粮食经济关联度将更紧密,粮食流通量将进一步增长。为此我们提出川东北8个市要积极为成渝经济区服务,共建环渝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圈。四是打造“3+2”(三州、攀枝花、雅安)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示范片。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历史性机遇,力争三州及攀枝花、雅安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有跨越式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每个县有一个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三)注重与发展水平对接。我省既有平原、丘陵,也有高原民族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问题更为突出。为此,我们针对退耕还林政策实行后农村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自产粮食总量严重不足、粮油储备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边远民族地区粮油应急保障体系规划。一是畅通从成都到州府,从州府到区域安全节点,从区域安全接点到县城所在地的粮食通道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结合民族地区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布局小型中心粮库;三是在建立州、县级粮库为基础的粮食安全三级应急保障体系的同时,因地制宜适当配置小型大米加工设备及质检、配送等设施;四是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合理布局粮油购销网点,在藏区、羌区、彝区的重点乡镇,开展便民粮店试点。
二、突出项目引领是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关键
我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项目实施上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省已完成各类投资60亿元,建成260个项目,新增仓容229.2万吨,新建油罐51万吨,大修仓容850万吨。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12.3亿元,184个灾后新(改)建及维修项目陆续完工。中粮集团成都综合产业园、射洪等10个粮食产业园区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成都(青白江)、川渝、川东北、川南等2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正在建设,目前全省在建项目129个,规划投资。在项目推进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立足于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粮油工业总产值已从2009年的335亿元跃升为2011年的684亿元。粮食物流及批发交易额也从2009年的不足200亿元跃升为2011年的500亿元。一是省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书冬为组长、分管局领导为副组长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成都、南充、自贡等市县政府也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推进领导班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二是加强省局原产业发展处职能,将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规划、投资、项目、招商等工作划归该处,并建立了项目季报、考核及管理制度。有项目建设任务的市、县级粮食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科室和人员具体负责项目工作;三是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省局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物流办、省农发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粮食部门已争取17个专项、累计财政资金4.2亿元。特别是2011年省政府领导明确批示,所有国家及省上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支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切快比例不低于30%。除政府补助、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外,成都、巴中、南充等不少地方政府还明确规定,粮库“退城进郊”置换的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园区建设,资中、隆昌等县还积极探索利用BT模式推进项目建设,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四是不少地方政府切实保证用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遂宁市政府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优先考虑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享受工业用地优惠政策,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给予减征或免征。同时,减免国有粮食企业土地及资产出让中所涉及的各项费用,政府部门只收取工本费。
二是发挥项目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粮食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开放川粮战略,累计招商引资金额达60亿元以上。特别是投资17亿元、占地1200亩的中粮集团综合产业园落户成都市新津县并成功投产,为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四川省(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占地1.98平方公里、已入驻12个企业、总投资19.2亿元。2012年自贡市粮食局成功牵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拟投资20亿元建设西南粮油及农副产品物流加工产业园,并将成为我省第一个无水保税港。中纺、益海、北大荒等大企业落户四川,也带动了我省中小粮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射洪县规划并建设投产了1平方公里的县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兴文县利用退城进园投资数3000万元建成了集仓储、加工、批发、质检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
三是发挥项目辐射作用,促进“一业为主,多业拓展”格局形成。我们在立足于抓好粮食项目的同时,也积极利用粮食部门闲置的设施、资源,向粮食生产、宾馆旅游、农副产品交易、畜牧养殖等领域拓展,为降低粮食市场风险积极探路,为壮大粮食企业实力多做贡献。绵阳市粮食部门利用城郊闲置仓房等资产,组建了绵阳市高水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通过争取灾后重建、万村千乡、农产品冷链专项资金进一步夯实了企业实力,2012年交易额预计将达40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水果、蔬菜交易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