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党组“两决定一意见”和“五句话”总体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局重点工作部署,持续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明确目标方向,聚焦行业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一支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干事创业的科研生力军。 一、坚定目标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开创新时代粮油营养发展新篇章 紧密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深刻剖析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粮食品质营养基础数据库”“粮油营养健康机理及产品研发”“优质粮食品质评价与标准研究”“豆粕替代与粮油资源高效生物转化饲料技术”等重大目标成果,积极响应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需求,满足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的战略转变。同时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发挥团队科研成果基础和技术优势,聚焦国内优质饲料蛋白原料的发掘和开发,推进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围绕重点工作,剖析行业需求,以研究实力服务行业需求 作为公益性科研院所,我们积极承担各项公益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实际行动服务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粮食科技活动周、粮食交易大会、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强化粮食科技知识普及和粮食政策宣传。截至目前,我们所已发布《玉米规格》等国际标准15项、《小麦粉馒头》等国家标准27项、《碎米》等行业标准14项,获得包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1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我们全力服务“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制定首批“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12项,测报“优质品率”基数,为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确定好粮油实施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立足国家和行业需要,我们全力做好科研攻关。为有效防止进口玉米杂质含量过高引发爆炸的安全隐患,我们牵头制定《玉米规格》国际标准,规定国际贸易中玉米的最低质量要求,统一术语定义和检测方法,设定水分和杂质含量要求,有效保护我国在玉米国际贸易中的权益。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植物蛋白短缺实际,开展大豆蛋白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发酵和酶解技术开发发酵棉籽和菜粕蛋白、酶解小麦蛋白等新型蛋白资源,预期可替代2000-3000万吨进口大豆,在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的同时,也为应对豆粕国际贸易挑战提供可行解决方案。针对饲料中滥用抗生素问题,开发新型高效包被益生菌生产技术,可减少50%以上促生长类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开展一系列粮油营养与健康作用机理研究,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为营养健康型粮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也为粮油健康消费科普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不足35岁、博士占一半的富有朝气的团队,我们同时也拥有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所长孙辉研究员是粮食品质与标准的权威专家,现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4/SC4(谷物与豆类)主席,曾获得2012年度国际谷物科技协会“HaraldPerten谷物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首席研究员李爱科博士是动物营养研究领域的行业翘楚,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饲料、粮食行业先进个人;副所长綦文涛博士和段晓亮博士分别在粮食营养机理和粮食品质与标准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成为快速成长的年轻“粮食人”。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段晓亮博士积极响应国家局关于选派干部赴西藏挂职锻炼的号召,奔赴雪域高原为藏族人民带来粮食行业新科技,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推出系列激励措施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作风。鼓励他们“走出去”,多接触院外事务,开拓眼界,增长阅历。通过举办国际粮食营养经验和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切实锻炼年轻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不断深化改革,营造和谐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办法,通过例会及周报、月报和学术报告等制度,及时总结工作成效与不足,为下一周期工作指明方向。每月选取两位成员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交流活动让创新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迸射。克服多地办公带来的管理困难,通过营造融洽、和睦的工作环境,增强每位成员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大力建设团队文化,通过举办艺术、历史等精彩讲座,不仅满足大家业余生活的兴趣需求,也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作用。 我们将秉承“问题导向、脚踏实地、创新进取、和谐团结”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为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科技发展水平贡献力量。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