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后节粮减损进展如何?2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成都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相关情况。 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行业持续多年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粮安工程”建设、“智慧粮库”建设,以及原粮“四散”运输、粮食适度加工、优质粮食工程等专项行动,在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取得了明显的减损成效。 粮食收购环节,聚焦为农服务解决农户储粮难题。2007年起,在全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建设总规模约1000万套储粮新装具。据初步估算,使用装具农户储粮损失可由8%降至2%以下。2017年,又启动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子项,即全国布局建设5000余个产后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97%。 粮食储运环节,我国广泛应用“四合一”(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新技术,实现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目前,我国仓储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粮食加工环节,开展大宗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并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 据介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在粮食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取得显著成效,其牵头开展的“平房仓横向通风成套储粮技术”成果已在全国7个储粮生态区、24个省区市的100多个粮库推广应用,累计储粮300多万吨,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科技支撑能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21年5月25日 2版)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