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九章  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储藏、物流、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为着力点,以节能环保技术为切入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水平。粮食行业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明显增加。

第一节  提高研发能力

  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在重点区域开展粮食物流信息采集、追溯技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示范,实现粮食物流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化手段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应用,利用专用传感器等技术,逐步实现对粮食库存信息的智能化监控。

  在粮食收购品质检测、储粮环境控制、库存品质监管、有害物质防控等方面,加大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研发。开展生态环境温湿度与粮食品质关系研究,实现对粮食霉菌、害虫等的实时监测。

第二节  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发储藏、干燥等方面的绿色、节能、降耗新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替代化学物的高效菌株、酶制剂。研制粮油食品卫生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

  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开发装备智能控制和在线监测技术。开展绿色储粮、仓储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开发全自动散粮成套接卸输送装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粮食加工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

第三节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开展粮食流通环节的生物技术与粮食质量安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生态储粮等关键技术和粮食品质特性及化学机理、物理特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规律研究,建立粮食品质特性基础数据库。制订粮食信息安全等新技术标准。

第四节  建设创新体系

  强化国家、省、企业三级创新能力。发挥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完善国家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挥地方粮食科研院所在区域粮食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专栏7  粮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粮食物流信息技术研发

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流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粮食流通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区域粮食应急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粮食检测监管信息技术及装备研发

粮食专用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基于生物传感原理的检测新技术与新仪器产品研究开发;粮油质量信息在线实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清仓查库新技术装备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储备粮粮情检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粮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节能保质、节能烘干、绿色高效热源、智能低碳干燥技术与装备研发;地下绿色节能储粮仓型及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湿热区域低温储粮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粮食高效进出仓成套设备研发;应急成品粮库新仓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粮油加工装备技术研发

低能耗、智能化的主食加工成套装备、关键技术集成、功能营养主食强化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绿色、高效、低耗的通用加工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粮食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食用植物油清洁生产、品质安全及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

粮食质量安全技术及设备研发

粮食近红外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粮油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油料油品收储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储粮质量安全检验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储粮生物防霉、脱毒与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示范;粮油内毒素及抗营养因子检测和控制新技术研发。

粮食科学基础研究

重要储粮害虫种群分布、储粮害虫危害及生态调控机理研究;现代粮仓粮堆传热传质特性及变化规律研究;储粮害虫抗药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仓房结构与粮食散体力学关系研究;粮食功能性成分的营养及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储粮生态体系作用变化规律与生态数据库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