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粮食去库存该如何推进?
“去库存”,这个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也出现在了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针对我国粮食库存高企、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农民增产却难增收等问题,会议提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针对去库存,会议提出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 粮食要去库存,并不是说我国粮食已经出现过剩,而是因为国内粮食价格没有竞争力,致使大量低价粮涌入,同时国内粮食产量也出现多年连续增长,而为保证粮食自给率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不得不托市收购国内粮食,这样就出现了“进口入市,增长入库”的现象,导致粮食库存高企,农民增产却难增收。 粮食库存居高不下,不仅带来库容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给财政带来严重负担,因此,粮食去库存势在必行。至于如何去库存,这就涉及深化产销合作、让粮食加工企业加快加工消化等问题。 当前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对于主产区来说,粮食库存高企,考虑的是如何把粮食卖出去,降低收储压力,保障农民利益;对于主销区来说,考虑的是如何掌握足够多的优质粮食,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粮食产销合作,促进粮食区域平衡,有利于解决主产区粮食库存高企的问题。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作为全国第二大粮食销区,64%的粮食特别是大米需要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2013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将销区粮食仓储的库房向粮食主产区前移的战略目标,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综合体,实现市场化运作。今年2月,浙江省农发集团与黑龙江国资委共同出资组建黑龙江绿色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依托黑龙江绿农集团在东北建成300万亩、15亿公斤的粮源基地,打造粮食“产加储运贸”产业链。 同时,该省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建设东北粮源基地。杭州富义仓米业公司副总经理管霞芳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在哈尔滨开工建设30万吨现代化稻米园区,园区拥有30万吨年加工能力生产线和日烘干处理湿谷1200吨的烘干流水线。 要让粮食加工企业加快加工消化国内粮食,就需要对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补贴。黑龙江一家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品需求不旺、政策托高玉米价格导致原料成本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不依赖财政补贴就没法生存。 解决粮食库存问题,还需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黑龙江为例,该省当前粮食库存“沟满壕平”,突出体现在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多、储量大。如何引导当地农民调结构,降低玉米种植面积,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拿出措施。 不过,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亢霞看来,要解决粮食库存问题,根本路径是实现价补分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我国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的是临时收储政策。但正是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国内粮价长期维持高位。 在亢霞看来,实现价格和补贴分离,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才能推动形成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 当然,尽管我国粮食库存高企,但优质粮食仍是稀缺品。因此,此次中央农村会议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会议提出,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来源:《工人日报》(2016年01月05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