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着力化解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

“2015年,我们认真履行‘抓收购、保供应、管库存’的行业职责,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粮食收储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依法治粮,粮食流通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科技兴粮人才兴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1月8日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对“十二五”期间粮食流通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了总结。

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从供求总量看,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消费疲软不振,供求整体宽松。

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375亿公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

“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既要引导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又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任正晓说。

来源:《工人日报》(2016年01月11日 04版)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