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粮企展拳脚

201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各地粮仓爆满,一派“仓廪实而天下足”的景象。然而,连年丰收的粮食却也带来“丰收的烦恼”——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现象日渐突出,加上近两年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粮食流通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显现。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作为主销区的浙江,如何应对粮食市场多重矛盾的挑战确保省内粮食安全呢?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近日奔赴浙江,跟随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对浙江德清国家粮食储备库、浙江省粮食集团和富义仓(杭州)控股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

当前,我国粮食行业发展正迈入改革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受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增产,粮食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现象突出,粮食安全特别是粮食收储的形势十分严峻。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省份,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浙江省发挥主销区接近市场的优势,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大胆探索大力推进粮食产销合作,推进紧密型产销合作和建设省外战略性二元基地,多渠道掌握稳定粮源。

浙江还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浙江粮食工作立足于这一特点,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销合作、发挥粮食市场多元主体作用、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浙江作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大缺粮省,粮食对外依存度高,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任务艰巨。如何突破粮食收储难题确保浙江粮食有效供应和安全呢?为激活粮食市场活力,浙江又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应对之法呢?

“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粮食流通。而抓流通,至关重要的是抓产销合作,搞活粮食流通,多渠道掌握粮源。”浙江省粮食局管理监督处副处长胡淑平告诉记者,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就主动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开展产销合作,搭建省际合作平台,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产销合作新路子。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参与产销合作,我省每年与黑龙江等省共同主办‘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与江西等省共同举办中国网上粮食市场早稻交易会。”胡淑平介绍说,浙江省还另外组织了省内粮食企业赴吉林参与“吉林省2015年粮食产销协作会”。据悉,赴黑吉两省的省内粮食企业共签署粮食购销协议56万吨。

目前,浙江省已与黑龙江、江苏、河南等13个主产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在产区建立相对稳定的粮源基地近400万亩,建设省际间粮食储加销基地58个,投资额达19亿元,其中大米、面粉等粮食生产线52条,年加工能力25万吨,仓容247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省内粮食企业到黑龙江建立稳定紧密粮源基地,持续出台激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方面的扶持政策,并逐步推进浙江省农发集团与黑龙江新良粮油集团合作重组,积极在黑龙江省建设粮源基地和粮食中转物流基地,为打造粮食“产加储运贸”的大产业链铺路。

同时,浙江省粮食局也鼓励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建设东北粮源基地。杭州富义仓米业在哈尔滨开工建设30万吨现代化稻米园区;宁波小青河粮油有限公司在双鸭山市853农场建成8万吨粮食收储仓库,后续16万吨项目正在建设中。

此外,为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浙江省还提出了扶持大产业、培育大粮商,发挥粮油加工企业积聚、转化能力。无论是和润集团、富义仓米业等浙江知名民企,还是五芳斋等主食产业化的企业,或是浙江台州地区的粮油专用装备、仪器制造企业,浙江省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

民营粮企积极响应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2013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提出将销区粮食仓储的库房向粮食主产区迁移的战略目标,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综合体,实现市场化运作。

异地储备对于浙江而言十分必要。胡淑平说,“2015年我省新增粮食储备任务重、时间紧,特别是储备仓容存在较大缺口。为保证新增规模及时落实到位,在加快省内储备粮库新建和改扩建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到主产区建立异地储备”。

2014年10月开始,浙江省农发集团已与黑龙江新良集团所属粮库开展合作,在黑龙江实施20万吨省级储备粮异地收储工作,2015年落实5万吨。同时,一些市、县也积极到产区开展异地储备,已在江西、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委托代储市、县储备粮13.16万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主产省粮食部门加强沟通和合作,适当扩大省外代储规模,规范异地储备的管理。”胡淑平表示。

自浙江政府提出将销区仓储库房向粮食主产区迁移的战略目标后,富义仓(杭州)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粮食加工企业,也积极响应,于2013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市设立哈尔滨富义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人民币建设粮食收购、烘干、仓储及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目前,新建15万吨粮食仓容、30万吨年加工能力生产线和日烘干处理湿谷1200吨的烘干流水线等项目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库区迁移对企业而言是好的。”浙江富义仓粮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叶向阳表示,浙江当地储粮成本很高,而东北的天然条件更好,若将收储粮功能转移的话,可以降低粮食流通的成本。

除了库区迁移,富义仓还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粮食的生产经营要走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的号召。“企业特别是粮食加工企业更容易走品牌之路,是因为粮食加工企业上联种植和仓储,下接市场销售,是粮食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经营主体。”叶向阳说。

在富义仓黑龙江尚志项目中,富义仓联系当地及周边区域的100余家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成立稻米生产协会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广统一种植品种和粮食收购二次结算的模式。该模式按照公司要求种植的水稻品种,公司在按照市场价收购的前提下,粮食收购季节结束后,按照40元/吨的标准额外进行补贴。“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既不扰乱市场价格,又能提高种粮农户的经济效益。”富义仓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霞芳说。

国企主动作为增强发展信心

然而,要想真正调动多元市场主体的力量,激发企业参与收储工作的积极性,并不容易。

粮食收储环节需要足够雄厚的资金支撑。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题。在叶向阳看来,富义仓也难以逃开这个问题,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难题,特别是前期的粮食收储环节,本身收购的资金缺口就很大,再加上银行收贷的压力,只能缩小数量。”因此,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支持,缓解广大民企收购资金难题。

浙粮集团董事长毛利豪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全国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浙江省一直在专注于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让产销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如何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为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毛利豪表示,浙粮集团因地制宜,在东北建设粮源基地时,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采取混合所有制企业形式,将具体粮食生产活动交由该公司与当地粮农协商,而浙粮集团控股该公司并为其生产活动提供担保资金,此外,还与建设银行合作,通过“助农贷”和自筹建立“粮食银行”解决资金问题。

毛利豪表示,这一机制非常灵活。国有企业在当地直接管理种子、化肥等种植活动有难度,而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与当地农户则可以很好地协商。而且,农户生产所需资金也得到解决。这是多方受益的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压力,凝聚更多社会资本、解决粮食收储矛盾。

此外,浙粮集团加快所属辽北库、镇海库的提升改造扩建;强化了产区和销区两大库区的物流中转平台功能;还通过建设营口港粮食物流中转基地,突破山海关铁路瓶颈制约,努力打造铁铁、铁水联运“北粮南调”中转体系等举措,确保一周内能把储备在东北的粮食运回浙江。据悉,截至2015年11月底,浙粮集团累计完成全年“北粮南调”稻(米)22.81万吨。

在毛利豪看来,国有粮食企业应该承担起“北粮南调”的责任,并将把控风险放在第一位,做好主产区到浙江省的粮食采购调运工作,为省内的众多粮食加工民企提供便利性,真正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为增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浙江省从政策扶持层面上给予省内到主产区调运粮食的企业以资金补助,以缓解其面临的资金压力。如浙江省2010年出台调运东北地区新产粳稻(粳米)费用补贴政策,基数内部分财政补贴标准为100元/吨,超过基数部分补贴标准为120元/吨。国家采购2013年新产东北粳稻(玉米)运费补贴政策方面,浙江74家企业获得了1.7亿元国家采购东北粳稻、玉米运费补贴,调运粮食121万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6年1月11日 第04版)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