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浙江探索异地储粮新模式
浙江省发挥主销区优势,建立稳定的省外粮源基地,探索异地储粮新模式,大力开展产销合作,确保粮食有效供应 “掌控粮源,尤其是市场供应紧张时能拿得到、调得进产区粮源,至关重要的是抓产销合作。”12月30日,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跟随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前往浙江省调研,浙江省粮食局管理监督处副处长胡淑平如是说。 浙江省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4%。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浙江省发挥主销区优势,建立稳定的省外粮源基地,大力开展产销合作,确保粮食有效供应。 建立基地 控制稳定粮源 近年来,浙江省致力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建立战略性粮源基地,为保供给、保民生提供最基本的资源保障。 据了解,浙江省政府给予省农发集团2.5亿元资本性补助,用以增资扩股重组黑龙江绿农集团。浙江省将依托该集团在东北建成300万亩、30亿斤的粮源基地,打造粮食“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 浙江省粮食集团(以下简称“浙粮集团”)董事长毛利豪表示,“在全国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浙江省一直在考虑如何让产销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据了解,浙粮集团在黑龙江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产销对接,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社、国有农场和种粮大户走向市场,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或农场+订单”运作模式,以绿农集团所属黑土地农庄1万亩核心优质粮源种植基地为示范标杆,已初步建立30万亩优质粮食规模种植基地,并计划通过3年~5年时间,建立300万亩(150万吨)粮源基地,以掌握稳定粮源,满足扩大产销合作、省粮食储备、市场供应的需要。 在机制上,浙粮集团因地制宜,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收购当地农业服务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具体粮食生产活动由该公司与种植农户协商,浙粮集团控股该公司并为生产活动提供担保资金,联合建设银行“助农贷”和自筹建立“粮食银行”解决资金。 毛利豪表示,“这一机制非常灵活。国有企业在当地直接管理种子、化肥等种植活动有难度,而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与当地农户则可以很好协商;另一方面,农户生产所需资金也得到解决。这是多方受益的做法。” 同时,浙江省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建设东北粮源基地。杭州富义仓米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公司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投资1.5亿元,建设集粮食收购、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项目;新建15万吨粮食仓容、30万吨年加工能力生产线和日烘干湿谷1200吨的流水线。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富义仓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霞芳表示,“粮食加工企业联系多头,上联种植和仓储,下接市场销售,适合在产销合作方面发挥作用。”富义仓米业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联系当地100余家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广统一种植品种和粮食收购“二次结算”的模式,即对按公司要求种植的水稻品种,在市场价收购的基础上,于粮食收购结束后,按照40元/吨的标准进行额外补贴。“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既不扰乱市场价格,又能提高种粮农户的经济效益。”管霞芳说。 异地储备 库区向产区前移 “今年我省新增粮食储备任务重、时间紧,特别是储备仓容存在较大缺口。为保证新增规模及时落实到位,在加快省内储备粮库新建和改扩建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到主产区建立异地储备。”胡淑平告诉记者,2013年起,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将销区粮食仓储的库房向粮食主产区前移的战略目标,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综合体。 据了解,2014年10月开始,浙江省农发集团已与黑龙江新良集团所属粮库开展合作,在黑龙江实施20万吨省级储备粮异地收储工作,2015年又落实5万吨。 据毛利豪介绍,浙粮集团计划5年内在黑龙江省新建150万吨仓容。今年是开局之年,实际已完成新建仓容24.8万吨。新建仓容享受浙江省财政100元/吨的补贴。 同时,浙江、黑龙江两省为扩大产销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浙江省政府对绿农集团予以新建仓容补助,在2014年落实20万吨省级储备粮异地储备指标的基础上,2015年继续增加10万吨省级储备粮异地储备指标,按照“核定库存、动态管理、费用包干、运费补贴、考核奖罚”的原则,探索委托代储省级储备粮新模式。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积极支持、协调产销合作。黑龙江省对绿农集团承储浙江地方储备粮的粮库,视同承储黑龙江地方储备粮,给予相关税费优惠。毛利豪表示,“对粮食企业来说,最大的负担就是仓储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费。黑龙江省协调我省收购的9个粮库列入当地委托商品储备业务企业名单,解决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这是很大的政策支持。” 北粮南调 突破运输瓶颈 “产销合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把粮源基地生产、异地收储的粮食适时顺利地调运回浙江省。”毛利豪表示,为落实“北粮南调”,加快东北和省内粮食物流中转基地建设,是突破运输瓶颈的关键所在。浙粮集团加快了所属辽北库、镇海库的提升改造扩建,强化了产区和销区两大库区的物流中转平台功能。建设营口港粮食物流中转基地,突破山海关铁路瓶颈制约,努力打造铁铁、铁水联运“北粮南调”中转体系,确保一周内能把储备在东北的粮食运回浙江。据了解,截至2015年11月底,浙粮集团累计完成全年“北粮南调”稻(米)22.81万吨。 为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销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浙江省内企业到主产区采购调运粮食,浙江省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和引导。2010年,浙江省出台了调运东北地区新产粳稻(粳米)费用补贴政策,基数内部分财政补贴标准为100元/吨,超过基数部分补贴标准为120元/吨。2010年10月~2013年7月实际调运东北粳稻米126万吨,补贴资金1.25亿元。2012年又出台了东北粮食生产基地自产粳稻费用补贴政策,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补贴资金。积极实施国家采购2013年新产东北粳稻(玉米)运费补贴政策,74家企业获得了1.7亿元国家采购东北粳稻、玉米运费补贴,调运粮食121万吨。 2015年,浙江省继续对农发集团调运东北地区粳稻给予费用补贴政策,对超过基数部分给予100元/吨补贴。2015年,农发集团下属浙粮集团、省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和省农都农产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共调运东北粳稻(米)47万吨。胡淑平表示,浙江省下一步将加强与主产区粮食部门和铁路、交通部门的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好粮食运输铁路车皮计划。 来源:中国改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