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多措并举 创粮食收储范本
近两年,受国内粮食连年丰产、国家托市政策拉动、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呈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的“三高叠加”,作为全国粮食的“蓄水池”,东北地区粮食收储任务尤为繁重。 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同时,东北三省一区一路走高的玉米临储价格也迎来了自该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下调——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储玉米的挂牌收购价(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为每斤2分,跟2014年价格相比,平均降幅达12%。 尽管2015年粮食收储形势复杂,任务繁重,但从整体看,全国粮食收购进展顺利。尤其在我国商品粮主产区——吉林省,2015年粮食收购进度是2014年同期的2.2倍。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吉林省全省累计收购新粮411亿斤,同比增加205.8亿斤。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吉林采访时了解到,吉林省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另一方面抓好库存粮食监管,并积极调动省内加工企业,就地转化库存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抓收购、管库存、促消化的措施,在全国粮食收储工作中成为典型范本。 吉林农民卖粮不难 为保证农民顺畅卖粮,2015年吉林省提前启动了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相比于2014年,稻谷收购提前了20天,临储玉米的收购也比2014年提前了1个月。 自2015年11月1日启动玉米临时收储后,吉林省首批公布临储玉米库点901家,日均收购量在15万吨以上,之后又公布第二批收购库点122家,总数增至1023家。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告诉记者,在临储玉米收购库点的分布上,吉林省粮食主产市县做到了一乡至少一库,库点一次性布设到位,每一个库点的辐射范围不超过15公里。 “只有库点多了,才能形成卖方市场,才能让农民在卖粮时有选择权和主动权。”韩福春说,多布设库点,一是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卖粮;二是为了在企业间形成竞争,形成卖方市场,让农民有更多选择,让他们放心卖粮。 除了布设千余个收购库点外,吉林省粮食部门还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适时售粮,并督促收储库点对农民交付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敞开收购,不停收,不拒收。 “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比2014年下降了,虽然挣钱少了,但是一垧地还能收入2000~3000元。”吉林省松原市伯都乡伯都村种粮农民武君告诉记者,一开始他还打算把玉米囤到春节之后再卖,但了解了收购政策和市场信息后,也不打算囤粮了,“过几天就去卖了。” 记者在吉林省的收粮企业走访时,并没有看见排队售粮的场面,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政策的托底和敞开收购的保证,现在农民卖粮不难,反倒是企业更加“盼粮来”。 就地转化化解库存 政策性收粮让农民的利益有了保障,但同时也使得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高企。近两年,受原料价格高、市场需求疲软、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很不景气。据统计,吉林省内玉米深加工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22家,但目前只有十几家正常生产。 2015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定向精准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从2015 年4月1日起,在国家出台竞购临储玉米加工补贴政策前,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临时补贴政策,每加工1吨玉米补贴150元。 2015年10月,吉林省下发《关于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标准的通知》提出,2015年第四季度对省内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继续给予补贴支持,对该年第四季度企业在省内自购自用的按实际加工消耗的玉米由省给予每吨250元补贴。 “吉林省出台的一系列精准、到位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在经营形势更严峻的2015年实现了减亏。”松原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表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企业加工玉米68.7万吨,比2014年减少约6万吨,但得益于补贴政策的出台,2015年减亏6670万元。 政策性收储只收入生霉粒在2%以内的玉米,而生霉粒超标玉米的最佳利用渠道是深加工企业就地转化。据统计,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015年约收入生霉粒2%~5%的玉米26.8万吨。 韩福春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为农民没处收的生霉粒超标玉米提供了出口,实现了粮食的就地转化,化解了库存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恢复省内深加工企业的产能。 除了玉米深加工转化库存,吉林省2013年启动“健康米”工程,发挥吉林稻谷生产的优势资源,打造“吉林大米”品牌,通过稻米的深加工,使得省内的水稻实现了就地增值转化。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01-06 第5版 农业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