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局
2014年,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抓好“米袋子”重点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本市粮食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一、切实增强“首要意识”“守责意识”和“首善意识”,加快建设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增强“首要意识”,深刻领会中央把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增强“守责意识”,层层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把“抓粮源、保供给、稳粮价”作为核心任务。增强“首善意识”,以更高的工作标准,加快建设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提高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健全以政府调控、应急保障、产业发展、仓储物流、储备管理、执法保障“六大体系”为支撑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二、从北京主销区的特点出发,坚持把抓粮源作为首要任务
2013年,北京市粮食消费量582万吨,产量96万吨,产销缺口进一步拉大。积极拓宽粮源采购渠道,稳步提高粮源掌控能力。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粮源基地、委托代储市储备粮等多种形式,与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产销合作资金2000~6000万元,累计投资2亿元,支持粮源基地建设和市储备粮调运工作,建立外埠粮源基地231个,仓储能力100万吨,粮食烘干能力达到40万吨/年,年收购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2014年,委托代储市储备粮12万吨、市储备油1万吨;郊区收购转储4.8万吨,稳定郊区粮食收购市场。通过省间采购、本市生产、进口三个渠道,北京市可以直接掌控的粮源达到400多万吨,相当于粮食直接消费量的70%。
三、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夯实政府调控的物质基础
在全面完成了2012年、2013年增储粮食35万吨、食用油2万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2014年增储粮食9.5万吨计划,使调控粮食市场的基础更加牢固。区县储备粮管理逐步规范,有7个区县的储备粮轮换购销进入市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做到了市与区县储备粮轮换的协同运行。加强对承储企业的业务指导,为储备粮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打下坚实基础。推广科技储粮技术,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粮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研究工作。度夏期间,应用准低温储粮、惰性粉或硅藻土防虫等绿色储粮技术的市储备粮比例达到度夏市储备原粮总量的63%,市储备稻谷连续三年全部实现准低温储藏。
四、加强粮食质量监管,探索开展粮食入库卫生指标检测
针对粮油来源复杂、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加强以市、区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以市粮油食品检验所为技术支撑,以辖区内的粮食企业为监管对象,以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进行监管为主要工作的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粮油质量检验科研攻关,加快快速检验方法的实际应用。从2014年8月开始,实行市储备粮入库索取卫生指标检测报告制度。组织开展2014年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抽查工作和2014年度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五、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保障民生方便百姓生活
按照“政府推动、依市建场、资源优化、功能提升”的原则,加快建设以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收购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市场体系的功能。发挥7个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在口粮供应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商户除了销售本市加工企业生产的粮食外,主要是从主产区的加工企业直接进货。提升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服务水平,支持重点粮食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推进粮食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的应用。
六、制定仓储管理地方标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推广市储备粮承储企业“千分制”考评制度,每年定期组织验收评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考核标准,调动企业科学储粮和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使设施条件、粮油仓储管理、仓储科技应用、安全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粮食仓库仓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引导粮食仓库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粮食仓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动粮食产业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承担政府储备任务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首次将本市非国有企业纳入税收减免政策享受范围内。积极推进本市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性历史挂账的消化处理,核销52家企业历史挂账4亿元,为国有粮食企业轻装上阵与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培育了四个工业园区和四个粮食储备物流园区,进一步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和转移,发挥园区聚集效应,促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积极推进“粮安工程”,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计划投资1亿元,新增仓容9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