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局
2014年山西省粮食局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主要工作任务进展顺利。
一、加强和改善粮油保供稳价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晋发〔2014〕13号)精神,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预警,适时调控,积极充实储备规模,做好供需平衡,向国家粮食局争取从省外调入中央储备粮计划,健全粮食应急体系。2014年,全省粮食市场和价格保持了基本稳定。一是强化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市场粮油动态,重点做好节假日期间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组织开展对粮食加工销售企业、粮油市场供应等情况专项检查。全省全年粮源充足,市场基本稳定,未出现粮价暴涨、断供和大范围抢购粮食等现象。目前,已建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517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9%,覆盖11个市、119个县的乡镇、社区。二是积极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始终把做好夏秋粮收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国家“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和省八项规定,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维护种粮农民利益。2014年完成粮食收购任务130亿斤,大幅超过目标任务。三是充实省级储备粮油储备。根据国家通知精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发行下达《关于新增地方储备粮规模的通知》,对新增地方储备粮规模作出安排部署,并要求省、市抓紧落实,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着力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四是做好产销对接工作。为促进玉米、小杂粮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强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积极与青海省粮食局沟通联系,开展两省玉米、小杂粮产销合作。在省内组织粮食主产市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用量企业开展点对点产销对接,11月27日举办了“2014山西粮食(玉米、小杂粮)产销衔接会”。全年完成粮食销售任务140亿斤,完成粮食调入任务45亿斤,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五是加强军粮供应工作。重要节假日期间,为驻晋部队官兵调剂色拉油、饺子粉、绿豆、小米等,受到好评。组织力量对承担省级军供应急成品粮代储单位进行了抽查,通过检查,我省的军粮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二、不断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体系
2011年以来在我局积极建议和推动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工作机制。2014年,省政府首次将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巩固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同时,继续向全省11个市政府颁发“粮食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层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李小鹏省长今年4月29日,就颁发粮食安全目标责任状作出批示,要求“总结完善,切实抓好”。
三、三项仓储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从转型发展、先行先试出发,积极探索三项仓储技术创新:一是采用美国充气模型技术,投资1000万元在太原新城粮库建设全国首座“钢筋混凝土整体球形粮仓”,填补了国内空白,节能、节地、高效等效果显著。二是在全国率先推广绿色充氮气调技术和外墙保温隔热改造项目应用,逐步替代化学药剂熏蒸。在建的10个储备库充氮气调储粮项目和2个库的外墙保温隔热改造项目全部投入使用。三是积极探索石洞仓储粮技术,作为省级标准颁布实施。此外,全面实施“粮安工程”,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完成59个“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任务。
四、粮食惠民工程呈现新亮点
一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在近年来为全省18.5万户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基础上,2014年年底前再为全省农户配置5万套。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全省计划配置40万套,存粮8亿斤以上,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1100多万斤,助农增收1200余万元。二是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实施“放心主食”工程,保障粮油主食品质量安全。2014年,按照重点推进、扶优扶强的原则,总投资1.12亿元,重点扶持9家主食产业化企业。
五、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落实“全面推进改革重组、转换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的要求,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形式,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目前累计完成“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任务的县达到76个,占到全省的60%。朔州市政府还出台了《朔州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至年底要全部完成改革重组。二是推进粮食收购制度改革。为防止谷贱伤农,比照国家政策,起草制定了“山西省2014年新产玉米省级临时收储预案”,已上报省政府决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13号文件提出的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精神,正在制定我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政策措施方案。三是深化储备粮油轮换方式改革。通过规范的粮食交易市场公开竞价,新粮新价,有效防止承储企业自储自轮、暗箱操作、难以监管的弊端,形成保管与轮换分开,交易中心、承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方制约的新型轮换机制。目前,我局已提出省级储备粮轮换改革方案,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
六、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健全
着力建设完善1个省级质检中心、11个市级质检站,健全产粮大县和储备库、大中型加工企业的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努力实现“机构成体系、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推进各市健全检化验机构,要求做到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截止目前,未挂牌的长治、朔州等6市已通过国家质量标准中心考核验收,下一步将开展挂牌工作。投资1800万元建设省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检验大楼,目前该项目已按规定程序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2015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七、依法监管粮食市场力度加大
一是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检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圆满完成了秋粮收购跨年度专项检查,检查企业1793个,检查次数1778次,出动人员5031人次。 认真开展了夏粮收购专项检查,全省共审核确定符合收购资格的企业2077个,检查从事收购活动的经营者1285个,累计出动检查人员3740人次,查处违规案件191起。开展节日期间联合执法,全省组织检查412次,维护了市场稳定。二是抓好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监督检查。落实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精神,对552个国有、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未装粮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圆满完成了粮仓清查工作。检查企业537个,圆满完成了2014年粮食库存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