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粮食局
2014年我局着力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两项工程”,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粮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为东北振兴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繁荣稳定
一是粮食购销平稳顺畅。全年收购粮食600亿斤,同比增加82亿斤;销售粮食620亿斤,同比增加38亿斤。收购国家临储玉米160亿斤,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二是地方储备粮管理不断加强。全省储备实物库存xxx万吨,省级储备粮轮换进展有序,安排省级储备粮轮换计划xxx万吨。地方储备粮油帐实相符,质量良好。5家企业获中储粮代储资格,3家企业通过中储粮代储资格延续申请。三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省选定成品粮油应急供应网点1600个,每个乡镇(农场)、街道(社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的目标。四是军粮供应保障有力。深入开展“粮油服务进军营,餐桌节约促强军”活动,严格执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粮源保障有力,实现军供任务完成率、军粮质量合格率、部队满意率3个百分之百。
二、强化监督检查,粮食流通规范有序
一是监督检查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开展粮食库存检查、中央和地方储备油专项检查、政策性粮食购销检查,粮食和储备油库存数量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二是粮食市场执法监管扎实有效。建成县级执法队伍46个,占全省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总数的70%。共检查各类收购主体5859个次,查处各类问题企业215户,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9例。先后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8家、国家级示范单位11家。三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50人。全省567名执法人员全部实现持证上岗、统一佩戴执法徽标。为便于监督,在辽宁金农网上开通了网上查询系统,输入姓名或执法证号,粮食执法人员信息均实现网上查询。四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推进。先后采集样品5817份,取得检验数据48393个。粮油质量监测不断加强,在库存粮食质量检查、地方储备粮质量验收、军供粮油质量把关、夏季库存粮食质量抽查等环节,深入粮库、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等931家,抽取样品8627份。五是粮食收购资格审核逐步规范。严格粮食收购准入,公开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全省取得粮食收购资格企业达3680户,其中非国有粮食市场主体占90%,已经形成了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三、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一是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18个国有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项目,连续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带动地方企业及社会资金8亿元投向国有粮食产业化项目。二是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危仓老库”修复和地方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有124个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项目纳入项目库。用于仓储设施维修改造的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达9000万元。骨干粮食企业收储能力大幅提升,确保粮食储存安全。三是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截止2014年11月,全省14个市、60个县(市、区)实际建成储粮仓48万户,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累计减少粮食损失11亿斤,促进农民增收27亿元。四是检验监测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省发改、财政及地方共投入资金3665万元,重点支持58个质检机构建设,新增实验室面积6200平方米,新增大中型检验仪器设备471台(套)。
四、加快改革步伐,粮食企业经营形势总体向好
一是制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组织全省编制了《辽宁省粮食流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粮食流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二是国有粮食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全省97户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减轻税务负担5000余万元;经营总量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连续两年保持扭亏增盈态势。
五、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和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兴粮取得新成果
一是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进展。辽宁地区种粮大户高水分粮食储藏自然通风工艺技术及工艺研究课题进入储粮试验验证阶段。高电压、大功率电热储能式粮食干燥热风炉的研制完成主体设备安装及配套设施建设。储粮机械通风技术基础参数、控制模型及效能评价研究课题完成了实验库点的实仓测试。大豆保水储藏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课题通过验收。粮食干燥系统脱硫除尘工艺技术装备集成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截止2013年12月,2274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9人荣获高级技师和技师资格。三是培训力度持续加大。举办粮食检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绿色储粮、军粮供应信息技术等特色培训班42期,培训业务骨干3725人。
2014年,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大力开展“改革创新年”活动,重点抓好六个推进,实现了六个突破。一是推进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建设,在仓储能力和储粮条件上实现了新突破。加强对项目库的动态管理,完善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确保项目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效益。二是推进粮食物流现代网络的开发和应用,在粮食流通市场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充分发挥辽宁东北通道的区位优势,形成辐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网络体系。着力推进沈阳、抚顺、本溪等9个粮食流通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专业粮食批发市场。三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2014年全省实现土地流转面积1400万亩、流转率达28%。着力加大县级国有老旧粮库的改造力度,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推进“粮食银行”的存储模式。四是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股权多元化,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全省14个市从政府层面编制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五是推进地方储备粮管理和成品粮油应急体系建设,在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上实现了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加大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力度,并将市级储备粮管理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及应急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生产加工、粮油储备、物流配送、连锁网点为一体的应急供应体系。六是推进粮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职能转作风上实现了新突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着重抓好粮食收储、储备管理、军粮供应、应急保供、流通统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质量监管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