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
 

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粮食收储工作成效显著

吉林省粮食局

  2013/2014年度,吉林省粮食连获丰收,商品量、接新前库存量均居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面临收购政策调整、国有企业仓容不足、社会主体政策性粮食贷款资质不够等现实困难,粮食收购形势异常严峻。我省在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出色地完成了粮食收储任务。

  一、领导重视,是完成收储任务的重要保障

  省委、省政府对秋粮收购工作十分重视,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同志亲自听取省粮食局对粮食收储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专门赴京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时任省长巴音朝鲁同志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到主产区进行调研,并做出重要指示:“仓廪实、天下安,一定多收粮、储好粮”。蒋超良省长批示:“我省今年秋粮收储前的腾仓泻库、调运的协调组织很有成绩”。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房俐同志在省粮食局《关于粮食收储安全保粮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再接再厉,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坏粮现象的发生”。分管副省长隋忠诚同志早在去年8月份,就召集省粮食局、中储粮分公司、省农发行研判形势、研究对策,亲自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由于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好的工作氛围,保证了粮食收储工作有序推进。

  二、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体系,是完成粮食收储任务的坚实基础

  前几年,我省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较为彻底,完善了中央和省级储备粮收储体系,强化了中储粮在我省政策性粮食收购责任主体作用。但从国家收购政策导向看,完成主产区收购任务,既要突出中央责任,发挥中储粮收购主渠道作用,也应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参与收购,发挥地方组织作用。对此,年初以来,我们总结历年收储实践,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收储问题,建立粮食收购长效机制,这项工作已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任务。我们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年初开始就着手构建以市县为单位、中省直地方粮食收储企业为骨干、多元市场主体参加、能够满足区域政策性粮食收储需求的地方收储保障体系。目前,已将全省829个收购库点,作为政策性粮食收购的执行主体,可在今年粮食收购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综合施策,全力化解粮食收储矛盾

  截止2014年4月末全省粮食库存948亿斤,比上年同期高出403亿斤,其中露天半露天储存570亿斤,库存压力、储粮风险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导致收不进、储不下,影响今年秋粮收购。对此,我省积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加大腾仓泻库力度。我们采取省内消化和省外调销同步推进,竞价销售、省间移库同步实施、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临储玉米给予补贴的办法,及时腾仓泻库。同时,切实加强产销衔接,积极组织市场粮食销售,多渠道消化库存。截止目前,全省竞价销售出库160亿斤,省间移库53亿斤,贸易粮销售71亿斤,全省粮食库存降到664亿斤。预计11月底新粮大规模上市前,全省粮食库存可降至620亿斤左右,基本可以满足接新需要。二是帮助农民解决储粮难题。一方面,推广农民科学储粮设施建设。今年新建农户科学储粮仓9万套,全省累计建设科学储粮仓45.6万套,能够存粮80亿斤以上,实现藏粮予民,缓解企业收储压力,每年减少农户储粮损失9亿元。另一方面,扩大粮食银行试点。适应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粮食收储模式,选择15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粮食银行试点,通过代储、代销,解决种粮大户储粮难题。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开办“粮食银行”业务,力争做到哪里粮食矛盾突出,“粮食银行”就开办到哪里。三是加快建设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针对仓储设施建设地方和企业配套能力不足问题,创新融资方式,积极研究多渠道筹资融资办法,鼓励多元主体投入,吸引销区企业投资。农博会期间,举办了16省、14个副省级市参加的产销协作推介会,开展专项招商引资,签订投资建库协议35份,拟建仓容179.6万吨,投资额15.1亿元,确保国家投资加快落实,今年仓房累计建设仓容80亿斤,进一步扩大我省粮食仓房存储能力。

  四、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高效运转的协调机制

  新时期粮食流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多部门协调推进解决。对此,我们积极协调、主动承担涉及粮食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健康米”工程。“健康米”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的多个部门,相关部门都在积极争取,我们积极向省政府汇报,取得支持,最终将“健康米”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粮食局。我们协调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突出市场主导作用,从粮食部门的职能出发,突出品牌培育、品牌整合、宣传推介和网络营销,带动吉林大米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我省普通大米销售价格已经由每市斤2.5元提高3元;中高端大米比重由10%提高到12.5%,销售价格每市斤提高1元钱以上。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搞好政策性粮食收购监管。主动承担起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责任,面对收购前期对库点的审核手续繁琐,条件过严过细,导致库点开库慢,影响农民售粮,协调中储粮、农发行化解分歧,问题逐一破解,确保粮食收购有序推进。针对收购初期软件安装不及时的问题,明确只要收购发票样式统一,库点可以自行安装应用软件;针对各地租赁库点手续审批繁琐的问题,明确租赁库点为临储玉米备选库点的,只需属地备案即可收购;针对各地企业资格重复审核验收问题,责令其边收购、边整改,无需待整改完成再允许收购;针对储存其他性质粮食的库点,只需专区专仓储存,不必移出;要求中直企业不得对企业增设附加抵押资产、额外收取保证金等条件。收购过程中,针对粮食验收监管责任划分的问题,主动承担中储粮系统以外企业收购政策性粮食的验收监管责任,监管办公室设在粮食局。三是涉及国家和省里对于粮食工作的部署,我们争取主动承担相关任务。比如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政策时,涉及到几项粮食流通工作,牵头部门都在发改委,通过积极争取,将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施建设、仓房维修改造等项目,牵头部门全部明确由粮食局承担,发改、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配合。今年的罩棚建设、危仓老库维修等项目均由省粮食局牵头拿出分配方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