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
 

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
切实承担主销区粮食安全责任

上海市粮食局

  2014年,上海市粮食局认真贯彻“一大战略”,着力深化“五项改革”,大力推进“两项工程”,全市粮食流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加强粮源基地建设,保障上海粮食供应安全稳定。

  上海粮食对外依存度达80%,在“十二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粮源基地建设的任务目标。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在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共建成规模以上粮源基地9个,品种以口粮粳稻为重点,布局以东北、苏北为主,掌握粮源约200万吨。以良友集团、光明米业为代表本市大型粮食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参股等形式建立粮源基地,发展收购、中转、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掌握“一手粮”,更好地服务上海粮食市场供应安全稳定。

  (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上海粮食交易中心批发市场从2013年底试运行以来,开展市级储备粮食(粳稻)等政策性粮食网上竞价交易,目前已完成地方储备粮竞价交易约44万吨,交易金额达12.36亿元。在做细做实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业务基础上,发展产销区市场间战略合作,发挥外高桥物流园区优势,提供物流配套、信息咨询等服务,做大做强商品粮油贸易。

  (三)推进粮食流通追溯系统建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已经被市政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2014年以来,已有5家大米加工企业、9家粮食批发市场、13家配送中心、225家超市大卖场和704家标准化菜市场已完成追溯系统集成运行,基本实现了销售终端全覆盖。

  二、着力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

  (一)自贸区内先行先试,扩大开放,守住底线。坚持扩大粮食行业开放和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两手抓。研究制定负面清单(2014年版)涉粮条款,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植物油的批发、零售、配送,粮食的零售、配送,取消门店数量限制,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服务全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大局。同时,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现行粮食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暂缓将粮食收购许可事项纳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照后证试点范围,有效发挥粮食收购前置许可的调控作用。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标准化管理。今年上海粮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坚持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即“高度透明、高效服务,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正确对待政府职能转变大局,坚决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将所有审批目录、条件、程序、过程、结果都要全面公开。通过不断征求意见、反复论证,进行修改完善,粮食收购资格、军粮供应委托代理资格认定、军粮供应站资格认定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许可(初审)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将于今年年底之前正式出台。

  (三)开展市级行政权力清理,规范行政管理。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和“谁实施、谁清理”的原则,坚持从“两高、两少、两尊重”入手,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现行粮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三定”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摸清正在实施的行政权力底数和基本情况,并与市编办、市审改办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经自我清理,我局负责的行政权力共计52项,涵盖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指导、行政复议、行政强制、行政规划、行政奖励、行政给付、行政合同和行政决策。

  (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适应市场化改革新要求,支持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发挥市场主导和示范作用,更好地承担起政策性业务与市场经营责任。在上海良友集团深化改革发展方案中,我们提出对市级国有粮食企业考核坚持“保供稳价”和“保值增值”两手抓,将考核方式标准等有所区别,发挥保障粮食供应的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拓展主体产业链,提高市场经营能力和行业竞争力。良友集团按照方案要求成立物流集团和油脂集团两家专业子公司,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创新转型和产业发展。金山、崇明等郊区县国有粮食企业按照“一区(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三、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和“科技、人才兴粮”工程

  (一)推进“粮安工程”建设,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把加快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作为推进“粮安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重点做好市级建设财力支持项目和区县中心库建设项目的后续跟进工作。目前,外高桥粮食储备库新建16万吨立筒仓项目,4组结构中已完成3组划模;上海粮油仓储有限公司邬桥粮库改建散粮仓项目,已完成12栋仓房的“包改散”改造,新增仓容约4万吨,项目工程进度41%;金山区粮食储备库项目,已基本完成一期4万吨主体结构建设;奉贤区中心粮库项目,正在抓紧落实土地使用指标。积极鼓励区县加大老旧粮库改造力度,尽早启动收纳库的布局调整、功能提升工作,协调推进“市级储备库防涝抗灾能力改造”、“和润外高桥粮食仓储物流及深加工”等项目,不断提升本市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能力。

  (二)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为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粮油科技发展,探索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指导粮油企业开展“充氮保鲜技术应用于健康食用油”项目研究,推广充氮保管技术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组织设计上海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总体方案,加强粮食流通全程跟踪和粮食仓储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和损耗,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粮库”建设。

  (三)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开展上海粮食行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探索建立上海市粮食局行业人才信息库等课题研究,为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组织召开半年、年度全市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夏粮、秋粮收购专项工作推进会及安全生产、库存检查专题会议等,用以会代训的方式,组织区(县)粮食局长进行业务学习,提升把握形势、科学决策、破解难题、推进粮食流通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结合粮食流通工作的部署推进,举办各类培训班,围绕粮食库存检查、行政执法、财务会计、军粮供应、市场统计、应急预警等专项工作,提高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方法,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