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粮食局
2014年,全省粮食系统紧紧按照任正晓局长在江苏视察指导时提出的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省、粮安工程建设示范省和粮食流通现代化先行省”的要求,以打造江苏五粮为抓手,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数量质量并重,打造安全粮食
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粮食工作的中心任务,建立健全粮食保供稳价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在数量安全上,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预计全年收购粮食450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小麦、水稻185亿斤,促进农民增收22亿元,让农民丰产更增收。积极发展省内、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举办苏沪浙粮油产销合作洽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全面推进省政府丰产增储行动计划,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从“十二五”初的50亿斤增加到70亿斤,夯实粮食安全保供的物质基础。完善应急体系,修订《江苏省粮食应急预案》,联合省发改委、省军区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展。在质量安全上,认真落实省政府党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整改事项——“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加大粮油安全监测力度”,实现原粮质量检测覆盖率、不合格粮处置合格率、原粮出入库检验率和放心粮油店乡镇覆盖率“四个100%”。在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和无锡市进行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系统试点,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原粮卫生监测,设置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县的原粮质量安全监控点,绘制全省粮食电子质量地图,实行原粮质量干预。建立不合格原粮处置机制,严格全程监管,杜绝流向食品加工和口粮市场。
二、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粮食
按照“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省”“粮食储运物联网监管示范工程”以及国家局建设智慧粮食的要求,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一是规划顶层设计。编制发布《粮食信息化数据源技术规范》等三项省级标准,填补国内粮食行业空白。制定《全省智慧粮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1个数据中心、2个管理平台、10个核心业务系统的“1210工程”,建立以省级粮食综合管理平台为核心、市县粮食综合管理平台为节点,覆盖省、市、县、国有粮食库点的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网络。二是建设智慧粮库。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全省建成数字粮库40家。加快推进粮库收储信息化建设,结合危仓老库改造,在所有储备粮库和551家基层收储企业建设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实时监管,进一步规范收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发布价格指数。选择稻谷、小麦、大米、面粉四大品种,设置覆盖全省的200个信息采集点,建立并发布江苏省粮食价格指数,为分析预测粮食市场价格变化、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粮食企业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三、深化行业改革,打造品牌粮食
全面深化粮食行业改革,积极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油工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闻名全国、走向世界的苏粮品牌。一是全面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省总投入15亿元,按照功能齐全、节能环保、生态循环的要求,对危仓老库实施“三改造三提升”,即改造仓房、改造设施、改造环境;提升收储机械化水平、提升储粮科学化水平、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全省共维修仓库627个、改造仓容134亿斤。二是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落实土地、出资人、税收及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推进土地等资产划转,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14年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预计经营利润达到2.9亿元。不断创新粮食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粮食银行、网上粮店、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制定出台《全面深化粮食行业改革的意见》,重点建立五大体系,推进六项改革,2017年完成改革任务。三是大力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打造一批著名企业和粮油品牌产品,江苏省粮食局和江苏牧羊集团2家单位荣获全国首批科技兴粮示范单位,全省共有11个粮油类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全国第一。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江苏省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制定粮食产业园建设标准,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开展粮食全产业链试点,形成粮源可控、质量可溯的产业经营发展新模式。
四、推进依法管粮,打造法治粮食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粮,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粮食流通各项工作。一是加快粮食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启动立法调研,加快立法进程,修订完善《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考核办法》,认真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普法宣传。二是提高依法管粮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全省共建成粮食专职执法队伍64家,推广移动执法,规范粮食执法行为。创新储备粮检查机制,加大粮食收购秩序、粮食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等专项检查力度。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省、市、县三级的粮食流通企业信用共享平台,企业奖惩、信用情况实行网络化运行,强化信用信息在分类监管、政策扶持中的应用。三是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加快行政职能转变,全面梳理行政权力,公布权力清单,依法履行粮食行政职能。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对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的法定程序,并进行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对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全部在江苏粮网公开,并且结合智慧粮食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五、建立防控机制,打造廉洁粮食
按照建设“全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联系点”要求,建立健全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打造江苏廉政粮食品牌。一是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打造廉洁机关。在全面梳理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排查粮食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点,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在省级机关率先建立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形成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覆盖、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制度全覆盖、重点工作纪检监察全覆盖,力争做到干部清正、机关清廉、政务清明。二是以实施风险防控为重点,打造廉洁企业。省粮食局与省预防腐败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意见》,编制了《国有粮食企业廉洁风险防控规范》,全面梳理职权16大类179条,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40余个,制定粮库内部岗位防控措施392条。结合“数字粮库”建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粮食业务流程的廉洁风险防控之中,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和全程实时监控。三是以加强行风建设为重点,打造廉洁行业。在全省粮食系统持续推进“金谷清风”勤廉文化进机关、进粮库活动,省、市、县三级粮食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打造勤廉文化品牌。加强廉政主题宣传,积极举办“反腐倡廉宣传月”等专题廉政教育活动。在行业内外聘请了49名粮食行风监督员,制定《粮食行业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从会议制度、调查研究、举报办理、组织评议等11个方面对粮食行风建设作出具体规定,逐步构建纠风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