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
 

认真履行行业职责 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山东省粮食局

  今年以来,山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粮食工作部署,按照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要求,以保障粮食流通安全为己任,夯实基础、筑牢载体、强化保障、发展产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履行行业职责,夯实粮食流通安全基础

  认真履行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基本职责,确保粮食收的进、存的好、销的出,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一)抓好粮食收购。2014年山东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已成定局。1-10月份,全省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946万吨,同比增加258万吨,其中从生产者手中购进3443万吨。截至10月末,社会商品粮库存606万吨,同比增加53万吨。夏粮集中收购期间,收购新小麦1003万吨,同比增加12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258万吨,同比增加42万吨。枣庄市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收购小麦3.22万吨。截至11月15日,累计从生产者中收购玉米203万吨,同比增加63万吨。

  (二)保证市场供应。1-10月份,粮食经营企业销售粮食3715万吨,同比增加166万吨。加大与福建、黑龙江、天津等地产销协作力度,签订省际间购销协议74万吨,采购东北粳稻131万吨。接受委托,拍卖政策性粮食26.5万吨,争取中央政策性粮食移库160万吨。

  (三)提升应急能力。认真落实省发改委、粮食局、财政厅应急体系建设文件要求,优化调整应急供应加工网络,加强基层网点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授牌工作。目前,全省共认定应急供应网点2732个,加工企业374个,基本实现供应网点城乡全面覆盖。

  二、推进“粮安工程”建设,筑牢粮食流通安全载体

  全省上下都把“粮安工程”作为粮食安全的守底线工程,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力度,全面推进。

  (一)仓储设施建设顺利推进。2013年我省安排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6亿元,维修改造库区141处,仓容101万吨,目前已基本完成。2014年山东列入国家“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省份,省粮食局会同财政厅下发《关于下达2014年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投资计划的通知》,计划投资8.89亿元,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全省仓容571万吨。任务完成后,国有粮食企业可彻底消除危仓老库,新增有效仓容350万吨以上。

   (二)物流园区建设稳步发展。根据山东区位条件,近几年内将重点推进北粮南运通道和京杭大运河粮食散运走廊项目建设,逐步形成通道、节点、网络有效衔接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指导济宁、枣庄抓住粮库退城进郊时机,沿京杭大运河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山东特色内河散粮航运走廊,济宁粮食物流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9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已完成可研、环评、立项等工作,正在办理土地手续;枣庄粮食物流产业园规划面积240亩,总投资3.1亿元,计划201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菏泽巨野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完成投资9700万元,建成平房仓3.4万吨、立筒仓1万吨,二期建设正在推进。同时,按照国家发改委2014年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工作的要求,会同省发改委下达计划,支持省内粮食物流项目11个,撬动企业投资5.48亿元。

  (三)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山东作为今年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省份,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及济南、青岛、东营3市首批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全省163家企业加入试点范围,省局信息平台已掌握367万吨的库存粮食代码及相关信息。其中,济南、青岛等初步实现了“收纳库-储备库-面粉加工企业”的“码随粮走”的全程流转。积极推进数字粮库建设,省直齐河库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落实补助资金192万元。在基层收纳库推广“粮食购销管理软件”,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基层中小企业延伸。

  (四)节粮减损工作初见成效。农户科学储粮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累计投资2.6亿元,发展科学储粮示范户63万户,占全省种粮农户总数的4%。今年,结合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及时组织开展种粮大户储粮需求调研,条件成熟时将启动大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工作。大力推广新型储粮技术。目前,全省具备三项储粮新技术仓容已达1500万吨,约占总仓容的60%。爱粮节粮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在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期间,省粮食局联合农业厅、团省委、省妇联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在《大众日报》刊登公益广告,在济南举办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活动,各市县也同步开展多项宣传活动,全社会爱粮节粮氛围进一步浓厚。

  三、加强法治粮食建设,强化粮食流通安全保障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局有关要求,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全面推进依法治粮,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在制度上抓规范,省粮食局共修订完善制度25项,基本实现业务工作全覆盖。认真落实权力清单工作,按照“谁行使、谁清理”原则,对照省局“三定”规定,编制了省粮食局行政权力目录,初步形成五类22项行政权力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手制定部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意见。

  (二)扎实开展粮食执法效能提升深化年活动。以“抓队伍、强素质、重实效、树形象”为主题,省级重点抓引领督导。印发《全省粮食执法效能提升深化年活动方案》和《全省粮食执法效能提升深化年活动考核标准》,提出实现全省9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规范化执法示范县的目标。市县重点抓执法实践。坚持能力提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完善监管制度、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监管手段、创新执法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粮水平。目前,全省已有93个县(市、区)达标,9个单位荣获全国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

  (三)着力加强粮油市场监管。全省16个市成立了事业单位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年检测粮油样品2万多个、获取数据10余万个。同时,积极探索粮食质量监管服务社会新路子。青岛市监测站零距离监管批发市场粮油质量,每年完成入市前检测9000批次以上,临沂、泰安、聊城等市检测站逐步加强对社会粮食质量监管工作。认真开展粮食日常检查工作,上半年出动检查人员15000余人次,检查收购主体9000余个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600余例。

  四、发展粮食产业,打造粮食流通安全产业链条

  以构建现代粮食产业链条为目标,加快“转调”步伐,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粮、食”并重,在“链”上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一)加快批发市场建设。粮食批发市场是粮食流通的主要平台,我们一手抓摸清全省批发市场情况,一手抓省内外市场典型经验介绍推广,并起草了全省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意见。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共有粮食市场25家,成员摊位3058个。上半年成交粮油631万吨,成交额259亿元。

  (二)推动加工业优化发展。根据资源、区位和现有产业优势,引导粮油加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年科研投入9亿元,拥有中国名牌42个、中国驰名商标55个、山东名牌87个、山东著名商标119个,今年争取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12亿元,粮油加工业的规模、产值、利税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次。

  (三)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近几年,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工程建设。省财政已连续4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每年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9月,省粮食局在东营召开全省放心粮油暨居民厨房工程建设现场会,总结展示工程建设成果,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目前全省放心粮油服务网点已发展到23200个,其中政府认定1891个,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20个,日配送能力9570吨;居民厨房服务网点2912个,其中政府认定1465个,主食加工中心厨房37个,日加工配送能力1120吨,基本实现放心粮油城乡全覆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