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局
河南省粮食系统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规划,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努力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成粮食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一、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针对2014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调整变化,积极协调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省农发行建立联席工作制度,共同定点、共同验收、共同监管、共同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截至9月30日,全省累计收购小麦 222.7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01.3亿公斤。截止11月5日,全省已收购秋粮9.4亿公斤。
(一)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省农发行共同建立了2014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最低价收购工作,联合召开2014年全省夏粮收购电话电视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夏粮收购工作。共同确定了小麦收购库点1087个、稻谷收储库点132个,制定了2014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收购质价政策公告牌和《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
(二)做好最低收购价小麦验收工作。会同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省农发行联合制定了最低收购价小麦验收办法,组织召开2014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验收及管理工作座谈会,具体安排部署验收工作。目前验收工作已基本结束。
(三)协调解决部分地区仓容不足问题。针对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区域信阳、固始等地仓容不足的问题,我局主动与中储粮分公司协商,决定对其最低收购价收购的2014年中晚稻执行跨县集并14万吨,有效防止了“卖粮难”。
(四)加强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收购秩序。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共同建立联合检查机制,由副厅级干部带队赴全省各地检查督导夏收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受理举报、投诉案件,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
(五)加强统计和价格监测。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督促收储企业及时报送统计数据。坚持实行粮食收购进度5日报制度和价格监测周报制度,确保及时掌握粮食收购进度和市场价格情况。
(六)指导各类粮食收购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格依质论价,及时向售粮农民支付粮款,不“打白条”。积极改进服务方式,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设立政策咨询室、医务室、茶水站、晾晒场地等服务设施,让售粮农民卖“舒心粮”。
二、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带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突出农业和粮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以主食为代表的河南粮油产业跨越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2011年下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国家粮食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主食产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实施项目带动。2012~2013年,安排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2.7亿元用于支持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项目。截止2013年底,共完成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项目83个,总投资64亿元。在领军项目的带动下,2013年完成主食加工业销售收入1392.8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16.5%,占全国同行业总销售收入的23%左右,稳居全国第一位。经过我局的主动协调和努力,2014年主食产业化财政补贴资金也将于近期拨付。
(二)加强产品品质管理,确保主食产品安全。在规划主食产业之初,就把主食产品的营养安全作为重要原则予以明确。去年以来,联合省食品办共同启动“放心主食”工程,并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年度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十大民心工程”。作为“放心主食”工程的重要活动之一,今年上半年,又在全省粮食行业组织开展放心主食工程示范达标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了主食产业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发展主食产业化。2013年组织永城市面粉企业代表团赴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署意向合作项目7个,意项合资金额24.8亿元。其中,河南永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台湾企业联合意向签约了总投资6.5亿元的“30万亩富硒小麦种植及小麦产业链加工食品园区”项目,被省对外开放办公室列为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予以持续关注,该项目将于近期投产。
(四)大力发展主食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和销售渠道。按照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发展主食产品物流与销售网络,努力使主食产品覆盖城乡。2014年,着力培养主食产业化连锁经营试点,开封天丰公司积极推进“放心主食(馒头)”工程建设,已在开封市区开发双鱼“放心主食(馒头)”销售网点近500家,实现了产品销售网点无缝衔接,为全省主食产业化企业营销网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经验借鉴。
三、创新涉粮融资模式,实现粮食行业共赢发展
积极协调省直相关部门,成功牵头组建河南粮食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搭建起省粮食产业投融资平台,实现了河南粮食担保体系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开创了全国粮食系统的先河。
(一)运营模式。河南粮食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收省粮食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出资共同发起设立。公司首期注册资本5亿元,省财政出资2亿元,省粮食局吸收省粮食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出资3亿元。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推动,独立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新型运行模式,以服务全省粮食发展为主体业务,以各类涉农涉粮企业为核心客户,实现银企合作对接,帮助涉粮涉农企业破解融资难题,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粮食融资担保体系。
(二)经济效益。省农发行大力支持河南省粮食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发展,按照1比10倍规模集中对粮食产业投融资平台授信。通过发挥粮食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杠杆作用,用较少的资金可以撬动社会资金达到10倍甚至30倍的增幅,每年可带动金融资本30至50个亿、民间资本30个亿,可撬动粮食产业50~120亿的现金流入,带动产业年增加值100~300亿,新增社会就业岗位60~70万人,由此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00元,使我省粮食产业的数量、产值、规模达到倍增效应。
(三)社会效益。打通银企合作通道,实现粮食产业链中各环节流通的顺畅、有序、高效;不仅可以解决涉粮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此带动从田间到餐桌整个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对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确保民食和应急成品粮供应,助力我省“三大战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