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局
北京是首都,也是重要的粮食主销区。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口增加,粮食产销缺口逐步拉大。2013年,粮食消费量增加到582万吨,产量下降到96万吨,自给率下降到16%。按照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加快建设以“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为标志的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恪守“七个坚持”,努力做到粮源供应稳定、储备规模到位、数量质量安全、轮换机制高效、应急机制健全、仓储管理规范、产业发展持续,发挥储备粮“市场稳压器”“产业助推器”作用,较好地服务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大局。
一、坚持推进粮食产销合作,提高粮源掌控能力
我市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粮源基地、委托代购代储市储备粮等多种形式,与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北京的市场优势和主产区的资源优势,支持双方企业开展跨区域粮食经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产销合作资金2000~6000万元,累计投资2亿元,支持外埠粮源基地建设和市储备粮调运工作,带动企业投资20多亿元。外埠粮源基地231个,仓储能力100万吨,粮食年烘干能力40万吨,年收购能力400万吨,收到了产销双方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2014年,我市利用“收购转储”政策,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郊区粮食4.8万吨,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收购市场;委托主产区企业异地代储市储备粮12万吨、储备油1万吨。据测算,我市通过省间采购、郊区生产、进口三个渠道,可以直接掌控的粮源400多万吨,相当于粮食直接消费量的70%。
二、坚持粮食储备规模到位,夯实调控物质基础
建立了两个级别、三种形态的政府粮油储备。两个级别储备是指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粮油储备。三种形态的储备是:原粮储备和原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全市城乡居民6个月和60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油和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全市城乡居民15天的正常消费量;加工能力储备,市粮食局与21家粮油加工企业签订了应急加工协议,应急状态下,市政府可随时调用应急企业60%的加工能力。各远郊区县也建立了3个月和5天正常消费量的原粮和成品粮储备。2014年,我市认真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储备粮增储计划,在全面完成前两年增储35万吨粮食、2万吨食用油的基础上,再增加9.5万吨粮食储备。
三、坚持健全质量跟踪体系,保证储粮质量安全
健全粮食质量跟踪体系,严把“四个质量关口”:实行入库粮食“逐车检”制,入库粮食需经承储单位质检合格后方可入库;实行入库粮食“平仓检”制度,入库粮食需经市粮检所复检合格后,方可办理结算手续;实行库存粮食“半年抽查”制度,抽查合格后的粮食方可继续储存;实行出库粮食“逐仓检”制度,出库粮食需经市粮检所质检合格后方可出库。加强储备粮质量档案管理,建立统一、规范、完整的质量档案资料。开展储备粮入库质量检验比对工作,加强市粮检所对承储单位质检业务的指导。2014年8月,实行市储备粮入库索取卫生指标检测报告制度,强化入库粮食卫生指标管控。积极开展全市粮食库存检查和市储备粮专项检查工作,加大异地储粮监管力度,确保储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
四、坚持健全轮换购销机制,提高调控市场能力
为确保市储备粮轮换工作高效进行,粮食、财政、农发行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储备粮储存年限和品质控制指标为依据,确定轮出储备粮销售给口粮加工企业、经销商或饲料、酒精加工企业;结合规模、布局、品种结构调整的需要,经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农发行北京市分行协商一致后,在每年年初联合下达正式的年度轮换计划;每个季度联合召开粮油价格形势分析会,分析粮食市场形势,共同决定市储备粮轮出、轮入的具体时间、品种、数量和基础价格;通过不同类别企业公开竞价的方式,完成储备粮的日常轮换工作。储备成品粮油按照“库存保持常量、实物顶替轮换”的原则,由承储企业滚动轮换,随时处于可投放状况。市储备粮适时、适量、有序轮换,有效调节了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
五、坚持健全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信息监测预警,充分利用覆盖全市105个监测点的市场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市场数据,完善粮食市场信息日报、市场情况周分析制度,对重点环节、重要时期、重大事件的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判。按照《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规定,依据粮食供给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和紧迫性等因素,建立了四个级别的粮食应急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可能对市场稳定和粮食供给带来重要影响的异常情况,将立即启动粮油市场预警会商制度,核实有关情况,提出应对措施,必要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启动应急响应。落实了673个应急投放网点。统筹考虑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应急加工企业,形成4小时、12小时、24小时三层送达圈范围,建立有效的加工和运输保障机制,具备了迅速有效的粮油应急投放能力。
六、坚持规范仓储企业管理,提升科学储粮水平
实行市储备粮承储企业“千分制”考评制度,每年定期组织验收评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考核标准,调动企业科学储粮和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使设施条件、粮油仓储管理、仓储科技应用、安全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推广科技储粮技术,持续提高绿色储粮水平。开展粮食科技专项调查,组织开展四项粮食科技新课题的研究,夯实粮食行业科技发展基础。制定科学保粮计划,积极推广准低温、惰性粉等先进储粮技术应用。度夏期间,应用准低温储粮、惰性粉或硅藻土防虫等绿色储粮技术的市储备粮比例达到度夏市储备原粮总量的63%,市储备稻谷连续3年全部实现准低温储藏。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千分制”考评制度上升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粮食仓库仓储管理规范》,引导粮食仓库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粮食仓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七、坚持提供有效政策支持,带动粮食产业发展
坚持市储备粮承储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法制化、储粮规范化改革,市储备粮在稳定市场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储备粮资金账和实物账的集中统一管理,保证了资金和实物安全,提高了运行效率;市储备粮实物垂直管理体系的确立,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市储备粮承储合同管理制度的实行,构筑了储备粮在经济安全方面的防线;市储备粮承储企业资格审核制度的建立,搭建了各类企业公平参与政策性粮油业务的平台;市储备粮油购销轮换机制的健全,带动企业贸易经营活动的开展;市储备粮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快了粮食行业信息化管理进程;市储备粮存储布局的调整,促进了粮食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储备粮管理政府规章的施行,推进法治粮食建设和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2014年,我市全面落实承担政府储备任务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首次将本市非国有企业纳入税收减免政策享受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