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分级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山西省粮食局

  我省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粮食省长、市长负责制。我局按照职责分工,坚决贯彻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保证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一、主要做法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自上而下抓粮食生产流通的浓厚氛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把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作为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省领导亲自过问、大力支持。省长、分管粮食工作的副省长等领导经常对粮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每年年初,省政府把粮食生产目标分解到各市,作为省政府考核各市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年终,省政府责成省粮食局及相关部门,代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评,粮食安全责任考评结果作为各市综合排名的依据,与评优评先挂钩,奖优罚劣,并在全省通报。

  (二)落实市、县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健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2004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实行粮食省长、市长负责制,明确了市级政府行政首长在粮食工作方面的具体责任。从2011年起,省政府连续4年向11个市政府颁发了粮食安全责任状。2014年山西省政府向各市政府下达的粮食安全目标责任包括 :“做好流通工作,稳定粮食市场”、“加强粮油储备,实施粮安工程”、“监管粮油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深化企业改革,支持行业发展” 等四类14项指标。

  (三)省政府对市、县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   每年年末,省粮食局组成考核组代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以省政府名义向各市下发通报。从对市、县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的执行效果看,一些重点难点粮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储备粮充实到位。截止目前,按照国家确定的规模,我省的省、市两级储备粮油规模基本落实到位。二是从2011年1月1日起,调整了省级储备粮油费用补贴,粮食保管费补贴、轮换费补贴均由每斤4分提高到5分,食油保管费补贴由每斤0.1元提高到0.15元,轮换费补贴由0.05元提高到0.1元。各市储备补贴也相继作了调整。三是各市积极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和小包装食油储备,保持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较强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强化各级粮食部门主体责任,建立全系统粮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在落实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注重突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的粮食宏观调控载体作用。年初,省粮食局将年度粮食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向各市粮食局颁发“粮食工作目标责任状”,向所属粮食企事业单位颁发粮食经营目标责任状和工作目标责任状,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工作目标考评体系。考评体系以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把粮食省长负责制规定的内容分解为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收购、产销衔接、应急管理、落实储备规模、安全储粮、市场监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5大类、17项指标,下达到各市粮食局。同时,向局属企事业单位下达50项考核指标,向局机关各处室下达74项指标。

  (五)优化粮食工作考核办法,全面客观准确评价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落实情况。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每年年底,总结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粮食安全工作要求,确定下一年度考核指标,优化修订考核办法。主要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集中考核相结合,考核组评价与责任处室评价相结合,责任目标量化评分与民意测评、领导评价量化评分相结合的办法,力求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各市政府、各单位的粮食工作业绩,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年来,山西省政府累计出台强农惠农政策50项,惠农资金规模达50多亿元。2004年至2011年8年间,除2005、2009年外,其余年份的粮食产量都在200亿斤以上。2013年,山西粮食产量262.5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麦46.1亿斤,玉米191.1亿斤。

  (二)粮食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保供稳价成效明显。继2011年-2013年连续举办3届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之后,今年11月,与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华粮网合作,又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粮食产销衔接洽谈会,收到了积极成效。省、市、县分级制定完善了粮食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粮油定向销售工作,以低于市价投放市场,保证了我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三)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国家下达的储备粮油规模,2013年,2014年,连续把充实粮食储备列入各市政府目标责任状内容,推进省、市两级储备粮规模充实到位。目前,省、市两级储备粮油已全部充实到位。同时,还建立了应急成品粮储备和小包装食油储备,保持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各地粮食储备处于历史最多时期,为确保我省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粮食直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年,开始实行按照市、县政府统计上报的粮田面积对种粮农民直补的政策,其中小麦每亩直接补贴10元,玉米、杂粮及薯类每亩直接补贴5元,加上中央农资综合补贴,目前小麦每亩补贴资金达到85元,玉米、杂粮及薯类每亩60元。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完善我省直补政策,经过调查研究,组织起草了《山西省粮食直补与省级储备小麦订单收购挂钩试行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五)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从2005年起到2007年底,利用三年时间,省级财政拿出1.4亿元,对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2.8万人进行了身份置换,占到全省购销企业人数的75%。到2011年底全系统职工人数为28863人,其中购销企业16522人。二是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制步伐。2013年底,全省共有购销企业263个,比2003年底减少805个,减幅75%。三是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效益逐步好转。2012年,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扭转多年来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粮食市场放开8年来的首次统算盈利,今年1-10月份,我省国有粮食企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四是国有粮食企业的挂账包袱进一步减轻。截止2006年底经省政府审计确认的经营性财务挂账为11.6亿元,几年来企业通过盈利弥补、改组改制、破产核销等方式消化2.9亿元。五是完善储备粮食轮换政策,经过调查研究,组织起草了省级储备粮轮换改革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六)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储粮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加大粮食基础建设投入,2013-2014年,省级安排的仓储设施提升改造和维修改造资金总额1.2亿元;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安排3440万元。重点推进了仓储技术现代化项目、仓储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危仓老库”提升和农户科学储粮项目等四方面的项目建设。今年年初,引进建设国内第一座整体球形粮仓,填补国内空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