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
 

牢牢把大局 创新求突破

江苏省粮食局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粮食局的关心指导下,全省粮食系统认真贯彻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任正晓局长在江苏视察指导时提出的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省、粮安工程建设示范省和粮食流通现代化先行省”的要求,围绕大局,改革创新,粮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仓储建设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总投入15亿元,是近年来我省粮食行业投入最大、受惠最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是智慧粮食实现新突破。全省国有收储粮库实现粮食收购全程信息化、储备管理全程可视化。三是行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指标纳入全省农业现代化考核体系,省粮食局和江苏牧羊集团荣获全国首批科技兴粮示范单位。

  一、牢牢把握发展大局

  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粮食工作的大局牢牢把握。

  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按照任正晓局长提出的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省”的要求,努力做好三个贡献:一是为保障本省粮食安全做贡献。2014年江苏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总产698亿斤,粮食供需平衡有余,确保口粮自给,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由50亿斤增加到70亿斤,国家新增储备规模落实到位。二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做贡献。我省每年销往上海、浙江两地的粮食分别在60亿斤左右,大米为上海、浙江粮食市场贡献了60%和50%以上的份额。牵头举办苏沪浙粮油产销合作洽谈会,分别与上海和浙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保区域粮食安全。三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预计2014年国有粮食企业购销总量780亿斤;预计跨省流通量580亿斤,销往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其中,销售10亿斤以上的省市10个;全国进口粮食1/5左右在我省港口中转。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一方面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立足于早做准备,最低收购价收购启动时间比上年提前,在全省13个省辖市统一启动,避免了以前全省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时,苏南部分地区收购已基本结束,农民享受不到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的红利,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全省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水稻185亿斤,由于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商品量的增加,共促进农民增收22亿元。另一方面,实施价外补贴。为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苏州市对农民卖粮实行价外补贴,售粮每斤补贴0.1元,今年苏州共收购粮食22亿斤,补贴卖粮农民2.2亿元。

  二、牢牢抓住工作重点

  围绕局党组制定的“五大粮食六项行动”的工作重点,紧抓不放,着力推进。

  (一)重抓粮库改造。按照打造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和样板工程的要求,全面实施并圆满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任务,通过重新规划和实施“三改造三提升”, 共维修仓库627个、改造仓容134亿斤,全省粮库布局更加合理,粮库面貌焕然一新,粮库功能极大提升。改造后的粮库统一仓储标识、统一外部色彩,成为江苏小城镇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并及时投入今年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有效缓解仓容不足,积极发挥效益。同时,按照国家新建千亿斤仓容工程的总体要求,及早做好粮库扩建准备,委托国家粮科院编制《江苏省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和《江苏省“十三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制定粮食仓储设施拆除重建和新建实施方案,明确全省粮食总仓容量,拆除重建、新建仓容量以及新建标准、建设步骤、补贴政策等,为全面实施粮库扩建打牢基础。

  (二)重抓智慧粮食。按照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试点示范省、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国家局智慧粮食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江苏智慧粮食建设步伐。江苏省政府与航天科工集团签署共建智慧江苏战略合作协议,省局与集团所属航天信息股份公司签署智慧粮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将智慧粮库纳入智慧江苏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全省智慧粮食工程三年规划方案》,实施“1210”工程,建成数字化智能粮库41家,在基层550家国有收储粮库运行收购信息化和监管可视化系统。选择稻谷、小麦、大米、面粉四大品种,建立并发布江苏粮食价格指数,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重抓质量监管。认真落实省政府党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整改事项——“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加大粮油安全监测力度”,建立“三大体系”,实现“四个100%”,即建立粮油质检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成品粮油市场供应体系,实现原粮质量检测覆盖率、不合格粮处置合格率、原粮出入库检验率和放心粮油店乡镇覆盖率“四个100%”。加强原粮卫生监测,设置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县的原粮质量安全监控点,绘制全省粮食电子质量地图,实行原粮质量干预。在中心粮库和无锡市开展国家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在淮安等地开展粮食全产业链试点,积极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四)重抓依法管粮。加快地方粮食立法进程,《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修订完善《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加大粮食执法力度,全省建成粮食专职执法队伍64家,积极推广移动执法,在所有省辖市建成“粮食监督检查无线应用门户”并运行,规范粮食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省、市、县三级的粮食流通企业信用共享平台,企业奖惩、信用情况实行网络化运行。全面梳理行政权力,公布权力清单,完善行政权力内控机制和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打造廉洁粮食品牌。

  三、牢牢紧扣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粮食行业改革,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切实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深化行业改革。制定出台《全面深化粮食行业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重点建立五大体系,推进六项改革,整个改革任务将在2017年完成。将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推进企业土地划转,落实改革资金。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6个县(市、区)政府出台改革方案。2014年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预计经营利润达到2.9亿元,效益再创新高。

  (二)创新经营机制。适应农业经营新体制下粮食规模化种植的快速发展,全面推广粮食专业合作社,推进社企合作,实行“五统一”经营,形成粮食品牌,既掌控粮源,又提高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收入,彻底解决“有地在手不等于有粮在田,有粮在田不等于有粮在库,有粮在库不等于有钱可赚”的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粮食银行、网上粮店、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粮食经营新模式。

  (三)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著名企业,形成一批品质优良、影响广泛的粮油品牌产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步伐,引导收购、加工、物流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建设粮食生产基地75万亩,推行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兴粮,集中推广“四合一”储粮新技术、粮库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水源热泵低温储粮。加快科技应用,全省粮食行业成立国家级研发中心4家,省级研发中心34家,共获得专利365件,生物柴油、饼粕提取功能多肽、小麦胚芽凝聚素等多项成果填补了市场空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粮食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江苏粮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早日实现“三省”目标而不懈努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