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
 

中国经济导报:清苑国储库升级“四合一”新技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季晓莉 11月17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保定郊野的清苑国储库,随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在粮食储运领域的首席科学家、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曹阳教授,一起参观体验了这里的粮仓中已经升级、鼎鼎大名的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版新技术。

  2011年,清苑国储库移交给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来管理。据该库主任季振江介绍,这里存储着中央储备粮7.5万吨小麦,还代定州直储库存储了1.5万吨的小麦,同时临时收储了3万吨玉米。作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科技示范库,今年8月以后,这里对新的“四合一”技术做了很多试仓测试,前来参观的兄弟科研院所也很多。

  我们也参观了其中的两个粮仓,一个是技术示范空仓,两边墙壁上装着一排竖立的不锈钢通风笼,上面有无数的孔,粮食穿不进去,风却可以“无孔不入”。另一个粮仓装满小麦,走进冰冷的仓库,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保管记录,对温度、湿度及粮食状态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记录,最近的一次登记是在10月份。

  “你们知道吗,粮仓里装得满满的小麦,都是会呼吸的有机体,专吃粮食的害虫、耐干环境的霉菌都喜欢它。那些把粮食收在地里的农户家里,老鼠破坏起粮食来就更厉害了,以前东北地区谁家先收粮,谁家就最先倒霉,因为老鼠全都上那儿去啦。”曹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大量粮食积压在储备库里,为了保证储粮安全,必须防止这些“家伙”危害粮食,所以才有了“四合一”技术。首先是要低温储粮,只要粮温低于15摄氏度,害虫就无法生长,霉菌的孢子也难以大量繁殖;其次粮食要通风,不通风就容易出问题,风一吹就带走一部分水分,霉菌孢子就不长了。

  “粮食一呼吸就呼出了二氧化碳,在粮堆里聚积起来,散发出不好的味道,成了害虫和霉菌的老窝。原来横向放置的地上笼,鼓风机吹进来的冷风从上向下一吹,或者风从地下一抽,风都走了阻力最小的捷径,没有很好地跟粮食接触,没怎么降低粮温就白白出去了。而且原来的两条风道中间总是有个死角,造成通风不均匀。现在的新技术变成了竖向通风,笼都立在墙上,粮食上方用薄膜压盖后,冷风就因为重力作用在粮堆里横着吹,冷能量与粮食充分交流,尤其是冬季通风,上面的薄膜不揭,冬天照样用,最后吹出来的风都是温的,说明带出了粮食中的热量。”经曹阳这么一介绍,大家都知道了这新“四合一”技术中最“牛”的一项技术原来是这么一个工作原理。据介绍,对60x21米储存5700吨小麦的粮仓冷却通风3天3夜后,粮仓均温就从32.2℃降低到24.2℃,单位能耗约0.14kwh/(to℃),明显小于竖向谷冷通风的单位能耗。

  而这项技术“意外”地特别受储粮企业欢迎,原因则是竖向安装在粮仓墙壁上的通风笼解放了原来要安装地上笼的粮仓地面,这样方便进出粮机械进仓操作,原来一天只能进粮30~50吨,现在一天能进粮100~200吨。“企业对进出粮快慢太在意了,它一听说这个技术有这个好处,好多仓库主任立马说,‘这个事我得干!’而且这个技术使得覆盖在粮食上的薄膜三四年的储粮周期里只需盖、取一次,也大大减轻了仓库保管员的劳动强度。”季振江说。

  接着,曹阳又介绍了氮气储粮的原理,这是一种无毒储粮的好方法,因为害虫需要氧气,98%以上浓度的氮气在粮仓里经过15~30天,虫子就死透了。当然,这需要粮仓的密封性能好,而现在一些老旧粮仓还做不到。

  据季振江介绍,在农业领域,农业生产过程的科研经费投入占比高达95%,而粮食储藏过程的科研经费仅占5%。而储粮是保证口粮安全的最后一步,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季振江表示,粮食在收割机收后和进仓储备前这个流通过程中损耗最大,但这一段的管理也最为薄弱。

  “过去整个粮食流通行业对这‘最后一公里’认识不够,力量不足。私营企业敢于进行研发投入,而国家储备粮库利润微薄,不敢投入。一套立体化温度检测设备才5万元,他们都不愿意投资。储粮技术要推广,这次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冲锋号。”曹阳感慨地说,“科技得姓‘粮’,现在好了,各省有了财政补助之后对于粮仓技术改造这一块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什么叫科技创新?其实不需要花很多钱,很多小创新只要能落地,你只要敢于捅破那层窗户纸,敢于为人先,那么这里面的空间可大着哩。”曹阳说,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老“四合一”技术只投入了3亿~4亿元人民币,10年里却实现了300亿元的收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4-11-20 A02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