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季晓莉 粮食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粮食流通也要依靠科技发展来解决节粮减损、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等重大问题。
“粮食储藏领域要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任务,保证国家粮食库存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粮食运输领域要彻底解决损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粮食流通资源的配置效率;粮食加工领域要解决过度加工浪费和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新技术提高粮食产业链的附加值;食品安全领域要解决粮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精准检测,严防流入口粮市场……”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在11月16日的全国粮食科技大会上如是说。
事实上,粮食流通科技在“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了“减损降耗”,“十二五”突出了“保质安全”,而“十三五”突破的方向则是“绿色健康和环保智慧”。
粮食流通科技取得新突破
继2006年召开全国粮食科技大会,时隔8年后,国家粮食局再次召开全国粮食科技大会。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粮食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粮食科技成果,通过验收评审鉴定的科技成果多达559项。
最让粮食人自豪的是他们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四合一”储粮技术,在近几年3批国债建设的1000多亿斤中央储备库和500多亿斤地方储备库中推广应用,彻底消除了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
今年国务院决定新建1000亿斤仓容粮库,粮食科技人员研发出“四合一”升级版,成功开发横向通风、多介质储粮害虫综合防治、粮情检测云分析、分体负压式谷物冷却机等粮食储藏成套新工艺、新技术,将大幅度提高储备粮库的机械化、自动化及绿色储粮的技术水平。
现在,充氮气调储粮技术已在260亿斤仓容中推广使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项目开发了农户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在26个省推广了817万套,每年为农民减少产后损失90万吨,增收20多亿元;多功能散粮汽车助力粮食现代物流;光伏发电制冷、水源热泵低温储粮等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粮食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电子式粉质仪、面团物性仪、电子式拉伸仪等粮食检测仪器替代了进口仪器;小麦呕吐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完成规模工业化实验;以RFID技术等为代表的储运监管物联网技术,为“数字粮库”建设和粮食流通高效监管打下了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将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技术研究开发列入农业领域优先主题之一。“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总投入6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亿元;“十二五”前4年中央财政粮食科技项目支持超8亿元,带动各类创新资金达50多亿元。
此外,国家还投入了7500万元财政经费,由粮食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了粮食储运、玉米小麦稻谷深加工及粮油加工装备等5个粮食产后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
现在,以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公益性粮食科研机构,在质量安全、储藏、加工等领域集聚了不少创新人才;进入央企的转制科研院所将科技与经济要素紧密结合;地方粮食科研院所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如湖南、江西、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粮食科学研究所为农户科学储粮提供技术服务。
据统计,目前全国粮食科技研究人员共1.9万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20%,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占全部科研人员的20%以上。
粮食科技创新驶入“黄金时代”
“可以说,粮食科技创新已经进入难得的‘黄金发展时期’。”在调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之前,曾担任过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的吴子丹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但是他亦坦言,当前粮食科技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多年以来,地方粮食科研体系被弱化,粮食科研资源配置存在碎片化现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粮食科技项目的引领作用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需求仍有距离,一些科研项目与行业需求结合不紧、低水平重复;粮食科研领军人才不足,能聚焦行业需求、有突破能力的科研团队较少,对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评价导向机制的激励性不够;粮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但是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大会让粮食领域的科研人员人心振奋,因为一纸《国家粮食局关于推进粮食科技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展现了一幅富有开创性的改革蓝图。
该《意见》中写道:“未来需要深化粮食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再抓具体项目,而是重点抓战略、抓规划、抓布局、抓监督、统筹协调、建章立制、加强服务。要充分发挥粮食科技项目管理咨询专家委员会的科技决策咨询作用,采取专家决策与多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拟定粮食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和突破口,超前规划布局。”
《意见》在粮食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着墨甚多,提出要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对科研资金、资源和成果的监管,建立防控学术不端、腐败的有效机制;公益性院所要进一步推进绩效考评、资源分配及经费管理等制度改革,转制院所则要进一步市场化,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考核激励机制,并鼓励他们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流动;要培育发展一批粮食科技创新型实体,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还要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粮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让他们面向中小型粮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而在未来如何应用科技提升粮食流通水平,国家粮食局提出了三大“工程”。
其中,“粮食科技创新工程”坚持问题导向,要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技术难题。吴子丹说,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实现粮食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升级换代,使我国的粮食科技水平从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为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实现从粮食大国到粮食强国的转变。
“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则要补上现在粮食科技难以进厂入库、进村入户的“短腿”,与其他市场主体一道,为粮食企业和农户提供先进适用、可靠方便、质优价廉的科技服务,破解产学研脱节、“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要建立农村粮食产后科技服务示范体系;结合“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工程,普及推广储粮“四合一”技术;要鼓励各地和央企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粮食储备示范库,推广应用高水平的物联网技术、绿色储粮和节能环保技术、高效装卸输送技术。
最后一项“智慧粮食工程”,则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和遥感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粮情监测预测预警和服务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据吴子丹介绍,第一批次启动的项目中包括粮食供需平衡预测、粮食库存监管、为目标价格试点和种粮直补提供基础数据、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等功能。目前作为基础工作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系统”试点正在深入推进。
“将来,我们要围绕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特别是绿色生态储藏、质量安全、粮食现代物流、加工节粮减损、营养健康、粮食信息化等6个重点技术方向展开工作。”据吴子丹介绍,明年3月前,国家粮食局要研究提出粮食科技创新规划的基本思路,9月就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4-11-20 A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