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好粮”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方面。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年初视察粮食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粮食大省实际,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重点围绕“三加强一发挥”四个方面,努力做好“积好粮”文章。
一、加强粮源建设“购好粮”,夯实“积好粮”的基础
(一)坚持质价政策,引导优质粮生产。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去年6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调研粮食工作时特别强调,粮食收购要优质优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夏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粮食收购企业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省政府督导组把落实质价政策作为重要督导内容,确保粮食质价政策落实到位。各级粮食部门坚持“种粮卖得出”的底线目标,认真落实质价政策,确保种粮农民好粮卖好价,引导优质粮生产。既调动了农民优质粮生产的积极性,又满足了粮食企业对优质粮的需求,一举双赢。2013年,全省小麦良种播种面积接近100%,其中粮食部门发展良种订单面积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二)严把质量关,保证收购粮食质量。认真落实国家局“五要五不准”准则,按标准定等收购,严把收购质量关,确保粮食质量。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收购人员持证上岗,确保定等定级准确。另一方面,实行分品种、分等级专仓储粮,确保收购粮食质量安全和销售收益。根据省粮油检测中心抽检数据,山东新收购粮食都在中等以上,质量完好、卫生达标,宜存率100%。同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采取部门联合、区域联合等行政执法模式,加强监督检查优化市场环境,特别是集中收购期间,严肃查处违反质量收购等扰乱市场行为。2013年,出动检查人员13714人次,检查收购主体6322个次,查处案件845例。
(三)加强省际协作,丰富省内优质粮源。山东小麦、玉米平衡有余,稻谷、大豆和杂粮需省外调剂。近年来,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原则,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大力推进省际购销协作。一方面,用好会展平台。德州市连续5年举办全国粮油产销企业订货会,2013年签约粮食450万吨。同时,积极组织省内粮食企业参加福建产销协作洽谈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会及山西杂粮交易会,年签约购销协议100多万吨。另一方面,用好国家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局等四部门采购东北粳稻费用补贴政策,确定政策执行主体,引导企业有序采购,组织东北粳稻入关,弥补省内稻谷缺口。2008年-2010年共购稻谷225万吨,今年稻谷入关预计可达100万吨。烟台在东北建立粮源基地31万亩,年可提供优质大米、杂粮15万吨。
二、加强仓储管理“储好粮”,筑牢“积好粮”的载体
(一)大力推进仓储设施建设。近几年,全省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布局不断优化,各市至少有一处大型现代化粮库,大多数县市区都建成设施完备的中心库。“十二五”以来,全省有效仓容从1866万吨增长到2418万吨,占总仓容的92%。2013年,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与省财政厅联合部署“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作,对35个县市区141处库区的100万吨“危仓老库”,实施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26亿元。同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500万元,重点扶持10个仓储、物流项目。
(二)深入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近年来,我省以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为主题,开展规范化管理粮库创建活动,储粮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局两次在山东召开现场会。2012年以来,以规范化管理粮库为抓手,按照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标准,开展十佳示范粮库创建活动;以储备油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制定考核标准,推广济南、青岛示范油库管理经验。目前,山东19家单位被评为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2013年,评定全省“十佳示范粮库”及示范粮库37家。
(三)积极推广应用储粮新技术。在储粮技术方面,全省采用粮情测控、机械通风和环流熏蒸三项储粮技术的仓容分别达到1519万吨、1785万吨和1154万吨,分别占仓容总量的58%、68%、44%,其中储备粮储存仓全面普及三项新技术。山东已全面实现仓内散存、机械化出入库,中短途粮食流通基本实现“四散”作业。同时,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全省粮油仓储管理系统,完成仓储备案单位1200多家,省直1家企业列入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三、加强供应网络建设“销好粮”,搭建“积好粮”服务民生的平台
(一)大力发展粮食供应网络。近年来,我省把建设城乡粮油供应主渠道作为服务群众的一件大事来抓。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服务网点发展到23000个。2013年,省局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意见》,部署应急加工、供应等网络建设工作,国家局领导给予肯定。目前,通过整合居民厨房网点、放心粮油企业、军粮供应站等,全省认定应急供应网点2670个,同比增加1213个,应急加工企业372个,同比增加45个,实现了供应网点覆盖城乡、辐射村居社区的基本目标。
(二)大力发展粮食批发市场。立足区域布局、粮食流向和交通条件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发展粮油批发市场。目前,大型粮食批发市场25家,2013年成交量574万吨,成交额237亿元。青岛市成品粮交易市场年交易量30多万吨,占其市区口粮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米占到70%以上。临沂鲁南国际粮油市场,占地300亩,经营面积12万平方米,集电子商务、货物进出口业务于一体,辐射全国,远销欧洲、东南亚,成为全省最大的粮油交易市场,2013年交易量达到155万吨。
(三)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近两年,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局主食产业化发展要求,2011年-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1.77亿元支持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工程发展,大部分市县政府把“居民厨房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范畴。目前,全省居民厨房服务网点已发展2800个,年营业收入18亿元,主食加工中心厨房26个,日加工配送能力930吨。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主食加工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日照金穗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研制的即食方便米饭,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量化生产,年生产能力6000吨。
四、发挥质量监管职能“检好粮”,强化“积好粮”的保障
(一)加强质检体系建设。近几年,山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协调力度,质检体系建设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共有粮食检验机构36家,其中国家挂牌站12家,省站列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省财政每年拨款600多万元。全省粮食质检人员257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04人,本科以上学历122人。2013年,紧紧抓住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契机,推动质检体系建设。全省15个质检项目报告获同级发改部门批复,并将年度报告报送国家局。
(二)发挥质量监管职能。一方面,坚持靠制度管粮。在收获和库存环节,建立起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安全监测制度,以及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库存质量抽查等管理制度,在购销环节建立起索证索票制度、在政策性用粮环节建立起“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质检工作。认真做好出入库粮食、储存粮食、新收获粮食等质量检验监测工作,全年检测粮油样品21849个,粮食质检项目逐年增多,质检能力显著增强,在掌握省内粮食质量品质和安全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典型带动。通过推广青岛等地先进经验,开展社会化服务,粮食质检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如青岛粮食质检站受市政府委托,承担青岛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入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工作,2013年检测粮油9059批次,代表粮食20万吨;德州粮食质量监测站积极对接储备粮轮换、“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全年检测粮油样品400多个,争取财政放心粮油质检补助金9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