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为己任,以实施“粮安工程”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激活体制机制,着力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全力做好“好积粮”的文章,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争取领导重视,把“粮安工程”上升为政府工程来实施。“粮安工程”是粮食流通的“守底线”工程。我们主动适应形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和支持,把“粮安工程”规划纳入省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将“粮安工程”上升为政府工程来实施。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把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约减损等工作纳入了省委1号文件,明确责任,强力推进。省委书记李鸿忠、副书记张昌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等领导先后对粮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全省粮食工作的基本思路。省长王国生、分管副省长甘荣坤到省粮食局调研,专题研究粮食安全和流通工作。加快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省政府令公布了《湖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并于10月1日起施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要求,认真实施“粮安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保障能力。11月21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的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粮安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粮安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市、县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年度绩效考核。省委省政府还把“粮安工程”建设纳入了今年的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
二、坚持规划引领,把“粮安工程”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构建。“粮安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粮安工程”统领粮食流通各项工作,组织编制了全省“粮安工程”规划。进而提出,通过实施“粮安工程”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重点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省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五大体系”:一是围绕地方储备粮中省级储备粮为主导、省级储备粮中省属储备企业为主导,加快构建以省储备管理公司为主导、县(市)国有收储企业为基础、社会粮食收储为补充的全省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二是统筹中央、地方、社会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着眼“大粮食、大流通”,建成14个重要物流节点,加快101个中心粮库提档升级,维修改造和异地迁建重点收纳库75亿斤,改造准低温粮库仓容80亿斤,形成通道、节点、园区、重要物流企业有效衔接,粮食进出高效通畅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三是重点打造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域性粮油产业园区、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粮油加工旗舰企业,形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带动“四化”协调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四是建成省级粮食营销平台1个、成品粮油配送中心100家、“放心粮油”连锁店1600家、应急加工企业210家、省级军粮供应综合保障中心10个,构建覆盖全省的“放心粮油”市场供应及应急供应网络。五是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推进省质检站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升61个省、市、县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能力,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省的粮食流通监管保障体系。目前,“五大体系”建设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卓有成效地推进。
三、多方筹措资金,把落实支持政策作为实施“粮安工程”的重要保障。“粮安工程”是一项建设工程。我们针对工程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等特点,坚持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保障“粮安工程”的稳步实施。一是加大省级财政投入。省级财政落实“粮安工程”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对2010年中央取消的我省粮食风险基金6亿元地方配套资金,省财政预算单列用于支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油产业发展。近几年,省级财政除预算内长期安排4000多万元用于仓库维修和产业发展外,2011年和2012年预算单列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产业发展的资金保持在2.4亿元左右,2013年增加到近3亿元。二是集中市县政府配套资金。对超级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省级财政集中4000万元定向用于支持粮食流通和粮油产业发展。2013年,这部分资金由2012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三是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划拨土地变更为出让用地交纳的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外,其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四是整合现有政策资金。将中央粮食仓库维修补助资金、省级预算内仓库维修补贴资金、省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捆绑集中投入到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求地方粮食部门和企业自筹资金,积极争取退城进郊、处置闲置仓房场地资金,集中用于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政策资金支持体系。
四、不断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粮安工程”的强劲动力。“粮安工程”是一项创新工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和发展动力,破解“粮安工程”建设中的难题,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面,围绕发挥“两个主导”作用,支持省局管理的省储备粮油管理公司重组收购3家市州储备企业,储备能力扩大到6亿多斤,储备规模增加到近4亿斤。县、市国有粮食企业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要求,除保留政策性粮食收储所需要的一家国有粮食企业、必要收纳库点外,其他国有资产全部放开搞活。同时,对保留下来的国有粮食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政企彻底分开。二是在政策性粮食收储方面,支持更多符合资质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2013年,我省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的多元市场主体近100家,89家油菜籽托市收购企业全部为民营粮油加工企业。三是在粮食仓储物流建设方面,大胆引入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同时,主动与省发改委、经信部门沟通协商,就中央预算内粮食仓储物流建设项目申报审核、省粮油工业贴息项目竞争性分配等方面,建立了联合审核机制。四是在政府投资项目安排方面,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创新,支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建设仓储、烘干整理设施,选择6家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试点。五是在“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省政府把“放心粮油”工程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许多县市把“放心粮油”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十件实事”。我们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把“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与粮食应急供应、军粮供应、粮情监测网络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促成中百超市控股集团及省内重点粮油加工企业共同出资1.32亿元,组建了湖北荆楚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以荆楚粮油公司为龙头,按照“1+X”模式,在市县建设“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打造湖北精品粮油“卖场品牌”。目前,全省已建设和改造完成2家成品粮油批发市场、42家“放心粮油”配送中心、368家连锁店。六是地方储备粮监管方面。联合省审计厅、财政厅、农发行建立了外部监督制度。健全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储备粮在地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彰显权威,形成震慑,保障安全。七是粮情监测预警方面,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地方储备粮公开竞价交易。整合资源,筹备建立省级粮食信息监测预警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