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会议报道   领导讲话   贯彻落实   典型交流   媒体声音   历年回顾


创新机制 合作共赢
加强产销衔接 保障粮食供给


上海市粮食局


  上海是一座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常住人口2380万,粮食消费人口2500多万,每年粮食需求总量约610万吨,其中口粮消费约430万吨。本地粮食资源有限,80%需要依靠外地调入或进口,加强粮食产销衔接,建立粮源基地,对于确保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关于促进产销合作发展的一系列要求,积极与产区共同搭建产销合作平台,稳定产区粮食销路,保障上海粮食供应。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供给保障工作,在国家粮食局有力指导下,在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结合上海实际,加强粮食产销衔接,着力创新机制,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粮源基地、组织发展大物流、大市场,保障粮食供给。

  一、建立合作平台,坚持共谋发展

  建立合作共赢的产销衔接平台,是搞好产销合作的重要保障。我们积极与主产区共建合作平台,鼓励支持本市粮食龙头企业与产区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合作。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把产区优质粮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优势,与销区市场、资金、技术等优势有机结合,发挥产销区整体优势,提高合作质量,坚持服务“产区多调粮,销区保供应”的合作大局。近年来,通过粮食产销合作平台,组织投放上海市场,约占全市总需求的三分之一。

  支持本市龙头企业“走出去”。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本市粮食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与产区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良友集团、光明米业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及以垠海米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分别在黑龙江、吉林、江苏等地与当地农垦系统、粮食企业、中储粮直属库、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战略合作,长期开展粮食购销贸易,稳定提供粮源,拓展了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经营能力,保障上海粮食供应,又融入当地粮食收购市场搞活流通。

  把产区大粮商“引进来”。我们用规范开放的市场吸引产区大粮商落地上海,中粮米业、黑龙江北大荒米业等大型粮食企业纷纷落户上海,以农业产业链对接上海零售终端,结合团购、网购等渠道,其品牌大米被上海消费者认可。我们用真诚的合作欢迎产区优质粮源来沪推介,近年来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多次到上海举办精品大米推介会,去年湖南省组织“湘品入沪”大联展,推进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与上海市场对接,我们从政府衔接、企业对接、媒体宣传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二、建设粮源基地,有力吸纳粮源

  我们鼓励上海龙头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化产销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粮源基地,直接组织粮源,控制粮食收购质量和成本,合理安排粮食运输,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目前,上海在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共有8个,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等省,年粮食收储能力占口粮需求量的40%左右,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80%。

  上海建立粮源基地品种以口粮粳稻为重点,布局以东北、苏北为主,其他地区为补充,有利于丰歉调节,优化品种结构,发挥物流优势。方式上主要采取两种:一种是以资产为纽带,产销区合资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源基地。上海良友集团和黑龙江虎林绿都集团,上海光明米业与黑龙江五常万福米业、安徽槐祥公司合资,分别建立了虎林、五常和巢湖粮源基地,基地集粮食收购、中转、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有效保障上海市场供应。另一种是以土地资源为依托,规模化种植,建设粮食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粮源基地。光明米业依托江苏海丰等农业基地,实施产业链整体发展。坚持科技种粮,培育适销对路的稻麦新品种,建设粮食质量追溯系统,初步实现粮油产品流通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踪、原因可查明、信息可查询。

  三、完善物流体系,有效组织流通

  粮食物流体系对于加强产销衔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十分重要,是确保粮食供给的重要基础,上海重点发挥“北粮南运”物流节点功能,完善全市物流配送网络。

  推进浦东外高桥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按照国家跨省“北粮南运”粮食物流通道建设部署,上海根据地理和区位特点,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园区共有粮食仓容43万吨,油罐罐容20万吨。自2009年开港以来,累计完成吞吐粮食近1500万吨,初步具备粮油中转、储存、加工、集散、配送、贸易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发挥了连结东北苏北产粮区,辐射长三角,“北粮南运”战略节点作用。

  完善本市粮食物流配送网络。重点推进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引导联华、华联等大型连锁企业,建立了13家全市性或区域性的粮食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粮油商品统一配送率和物流效率,提升了供应保障能力。

  四、发展市场体系,有序保障供应

  培育发展粮食大市场,是上海结合城市特点,衔接产销的重要举措。上海努力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用活跃的市场交易吸引粮源,保障供应。

  发挥批发市场集散辐射作用。坚持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批发市场直接对接产区组织粮源。近年来上海10个重点批发市场粮食年交易总量约140万吨,其中大米交易量约120万吨,占全市大米消费量一半左右。去年年底,我们在外高桥粮食物流园区建成运行了中心批发市场,进一步吸引国内大粮商,发挥园区仓储、加工、物流功能,与粮源基地、网上粮食交易平台进行对接,做大做强粮油贸易。

  拓展零售市场线上线下网络。上海粮油零售网点近1万家,涵盖大卖场、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场等多种业态。以农工商、联华、良友便利等为代表的商超卖场传统渠道,积极实行“农超对接”,通过“超市+基地+合作社”,从产区粮源基地直接加工配送,拓展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粮食产销一体化链条。以“菜管家”等为代表的粮食零售电商新兴业态,自主建设粮食等农产品基地,实现从上游生产加工到终端配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方便市民消费。

  我们通过开展大合作、建设大基地、组织大物流、发展大市场,用稳定的购销关系组织粮源、用活跃的市场交易吸引粮源、用现代的物流设施集散粮源,对加强互利合作、产销衔接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上海城市特点和粮食供求实际的,既有利于保障上海粮食供给,又有利于拓展产区粮食销路,服务种粮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合作机制、合作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的地方。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这次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的部署,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继续加强与粮食主产区产销衔接,切实保障上海粮食供给和市场稳定,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