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局提出的“粮安工程”战略部署,按照省粮食局“粮安工程”实施规划,立足成都粮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按照争政策、强体系,抓项目、促发展,重基础、上水平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粮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夯实“粮安工程”建设基础
成都市幅员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0多万。常年粮食产量达260万吨,口粮基本保证自给。随着成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饲料、酿酒等各类转化用粮需求近年大幅上升,2013年,流入成都的粮食已经达到450万吨。为此,成都市政府将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作为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规划。
一是根据成都粮食流入的品种、流向和流量,把位于成都北部的成都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和四川省粮食调控中心作为成都对外粮食物流节点进行规划建设,保障粮食进入成都的能力。目前,投资4亿元占地580余亩的成都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年中转量可达300万吨,具备了整列火车装卸和集装箱散粮装卸能力。四川省粮食调控中心已经建成,年中转量超过300万吨。
二是积极发展粮食综合物流加工功能区,促进粮食物流加工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四川省(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规划6平方公里,一期用地1.9平方公里,青白江区政府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具体协调园区建设。目前,基础设施格局基本形成,吸引了北大荒米业集团投资1.2亿元的大米加工项目、湖南克明面业投资2.2亿元的面条加工项目、黑龙江九三油脂投资3亿元的油脂分装项目、益海嘉里集团投资2.45亿元的米面加工项目入驻。新津县粮食物流功能区引进了总投资达22亿元的中粮(成都)产业园项目、投资2.1亿元的中储粮西部物流中心项目、投资6亿元的中储油西南油脂加工基地等项目入驻。
三是在除中心城区外的14个区(市)县建设3至5万吨规模的粮食物流中心储备库,满足区域性粮油储备、中转、加工和交易等需求。目前,县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仓容规模达55万吨。
四是在粮食主产区布局60个粮食收纳库点,每个库点服务半径10公里,方便农民售粮。
五是充分利用多元化主体,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预警供应保障体系。规划建设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23个,粮油应急定点加工企业22家,每个区县建设1个应急配送中心,达到中心城区每3万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农村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的要求。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粮安工程”建设水平
“粮安工程”是新时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载体,成都立足市情,积极创新,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政策创新,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
一是探索水稻规模种植价外补贴政策。成都市政府大力推动100万亩规模化优质高产粮经基地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补贴资金1亿元,引导和鼓励规模化种粮。制定了《成都市水稻规模化生产奖励方案》,对市域内50亩以上水稻规模种植的粮食企业和业主,按规定向市粮食局以公开方式确定的收购主体交售30%以上比例所产粮食,即可根据种植规模越大、奖励越多的原则获得补贴奖励。补贴政策的实施,刺激水稻种植方式向集中集约化转变,提高了粮食单产和粮食质量,增加了种粮农民收入,提高了成都粮食口粮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水稻规模化生产产后服务工程建设。粮食规模化种植后的干燥是广大种植业主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反复深入基层调研论证,决定在全市粮食主产区合理布局建设具备粮食收纳功能的烘干中心,每个烘干中心具备日处理200吨烘干和2000吨仓容能力,可满足10000亩规模化生产区域粮食干燥需求。市政府专门安排烘干中心建设专项补贴资金9000万元,3年内建设60个烘干中心,调动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烘干中心7个,有力推动了全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的发展。
(二)机制创新,推进地方粮食储备管理规范化
一是界定市县两级政府的责任。成都市认真落实地方储备责任,市政府专门确定了市本级和各区(市)县的储备规模,强化了市县两级政府的责任。全市粮食储备总规模较“十一五”末期增长135%。二是加强储备粮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管。市政府正式颁布了《成都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成都市市级小包装粮油储备管理的意见》,规范储备粮油的管理和监管。三是储备粮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中心城区的地方储备,按照“圈层融合”的理念,综合利用仓储资源,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委托郊区县进行代储。利用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符合国家要求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实施动态管理,调控市场需求和供应。市政府专门建立了玉米储备,增加了成都玉米市场供应量,为保障“菜篮子工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模式创新,推进散粮运输集装化
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的支持下,成都市积极开展国家级“北粮南运”铁路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一是组建了市属国有粮食企业绝对控股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模式推行“四散化”为核心的现代粮食物流,实现门对门的专业化服务。二是在成都粮油储备(物流)中心现有物流资源的基础上,投资3000万元配套龙门吊、专用铁路、集装箱运输卡车、散粮运输机械、集装箱堆场等基础设施,可满足整列散粮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成都粮油储备(物流)中心被国家粮食局命名为国家级粮食现代物流集装箱运输示范单位,省、市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三是开展了从辽宁开原到成都、江苏连云港到成都的散粮集装化运输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四)管理创新,推进“粮安工程”信息化
成都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开展“粮安工程”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成都市市级储备粮远程监控、现代粮食物流、粮食预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粮食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以市级平台建设为中心,覆盖成都市各区(市)县及主要粮库的粮食远程监管系统,实现对市级储备粮的质和量的远程监管和粮食业务数字化管理。并以此系统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粮食工作快速响应、科学决策、高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粮安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企业是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扎实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一)引导企业发展粮食订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生产向新、精、专方面发展,特别是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促进粮食产量保持了稳中有升。充分发挥粮食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创新科技等功能,采取“公司+农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收购,解除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近几年来,发展粮食订单累计近800万亩,助农增收达5亿元。
(二)推动放心粮油产品进社区、进农村
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由“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绿色、健康、放心的粮油产品越来越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迫切愿望和第一需求。我们以粮食龙头企业创建“放心粮油”企业为契机,要求企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生产中严格质量管理,不掺杂使假,不以次充好,实行严格的产品追溯制度,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粮油产品。鼓励粮食销售企业与粮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放心粮油”销售网络,“放心粮油”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面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依托市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主城区建设集放心粮油连锁销售点和应急供应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三)着力打造爱粮节粮教育基地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开展爱粮节粮教育已经成为全民普及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积极倡导粮食龙头企业带头弘扬爱粮节粮良好风尚,宣传爱粮节粮传统、讴歌爱粮节粮精神。一是把成都市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北大荒米业集团(成都)有限公司、益海嘉里(成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市民爱粮节粮教育基地,让广大市民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传授节粮常识。二是利用“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粮(成都)产业园和成都昌盛鸿笙食品有限公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三是利用传统仓房作为载体,建设“天府粮仓”博物馆,集中收集、整理粮食生产、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使参观者了解成都粮食历史、传承粮食文化,增进爱粮节粮意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摆在了首要位置,对新时期做好粮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实践“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行业宗旨,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创新举措,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市的粮食工作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