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玉田国家粮食储备库前身是河北玉田粮库,始建于1949年,1992年被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命名为“河北玉田国家粮食储备库”,2007年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建库以来,几代粮食人咬定艰苦奋斗的信念不动摇,惜粮如金,勤俭办库,科技创新,降耗增效,使粮库规模从小到大,实力从弱到强,现已发展成为占地134亩,职工81人,仓容量8.9万吨,固定资产6100万元的现代化国家粮食储备库。
在六十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玉田粮库的每一名职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传承和弘扬着艰苦奋斗精神,并以此凝炼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细认真、追求卓越” 的玉田粮库精神。
一、艰苦奋斗——立库之本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玉田粮库正是靠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艰苦奋斗精神创业起家,也是靠着这种精神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玉田粮库的立库之本。
1、艰苦奋斗树旗帜。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玉田粮库18名创业者,用满腔的热情、辛勤的汗水和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在不熟悉保粮知识,缺乏科学保粮手段的情况下,对于储存中出现的霉变、虫害,空有一腔热血,却找不到有效应对之策。当时,得知浙江余杭创建“无虫粮仓”的消息后,粮库主任张儒当机立断,带领业务骨干远赴浙江,系统地学习了粮库防霉防虫经验。回来后,面对简陋的条件,提出了“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口号,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修仓顶、抹顶棚、堵雀窝、剔挖刮缝、防漏治虫、消灭仓虫和虫卵,使破旧的粮库面貌为之一新。随后,又学习山东的经验,从基础做起,铺沙垫坯、改造仓库,奋战几个春秋,终于把72间旧当铺改造成外观整洁、内壁六面光、上不漏、下不潮的粮仓,成为全国第一批 “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库。1956年,粮库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59年,粮库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玉田粮库被授予全国工交财贸战线“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65年12月,原国家粮食部在唐山召开全国粮油仓储工作会议,将 “不断发扬革命精神,在艰苦奋斗勤俭创业道路上永远前进”的锦旗授予玉田粮库,玉田粮库随之成为全国粮食战线的一面红旗。
2、光荣传统代代传。1966年3月6日,《人民日报》用一个多版的篇幅报道了玉田粮库的先进事迹,并配发题为《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社论,号召全国学习玉田粮库。社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单位在‘穷’的时候,还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在情况好了以后,却忘掉了这种作风。”多年来,玉田粮库广大职工始终牢记这一告诫,把是否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玉田粮库这面红旗有没有褪色的一把标尺。玉田粮库把3月6日定为企业的荣誉日,每到这一天,都组织全库职工重温社论,忆库史,讲传统,谈体会,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每周一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召开思想工作讲评会,时刻提醒全体职工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他们用保存下来的珍贵史料,建设了展示粮库60多年创业历程的展览室,拍摄了企业创业史、发展史录像片,建设了艰苦奋斗警示墙,编写了库史三字经,谱写了库歌《红旗本色》,以此作为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新职工进库的第一课,就是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课,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到最艰苦的岗位实习锻炼,让职工从进库的第一天起,就接过优良传统的“接力棒”,通过传统教育和劳动锻炼,使一大批年轻职工成长为企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艰苦奋斗精神也在玉田粮库结出丰硕成果,60多年来,先后30多次受到国务院及省部级表彰嘉奖,粮库代表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社会各界先后有2万多人到玉田粮库参观学习。
3、坚定信念不动摇。不论是物资紧缺、粮食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粮食充足、国力富强的市场经济时期,不论是文革动乱的艰难情况下,还是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形势下,玉田粮库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保好国粮为天职,累计为国家安全储粮30多亿斤。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有所抬头,对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产生了质疑。有的人认为现在条件好了,不必再提艰苦奋斗了,甚至有人把艰苦奋斗看作是陈腐的观念,把勤俭节约视为小气吝啬。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到底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吗?面对这些质疑,玉田粮库职工用行动和业绩响亮而坚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艰苦奋斗的“传家宝”绝不能丢。为在社会大力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玉田县委、县政府把玉田粮库确定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原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等领导同志多次到玉田粮库视察,并对玉田粮库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4年,国家粮食局又专门组织团员青年到玉田粮库开展了传统教育活动。
二、勤俭节约——创业之纲
勤俭办库、点滴节约,是玉田粮库创业几十年来持之以恒的主线。党中央提出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以来,玉田粮库在坚持勤俭节约“十个一”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粮库,实践着对“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1、坚持勤俭节约“十个一”。上世纪五十年代,玉田粮库提出的勤俭节约“十个一”(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一个大头针、一根旧麻袋线、一截废铅丝、一片破席头、一把旧扫帚疙瘩)一直坚持至今,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一粒粮食千斤重。建库初期开始设置的捡粮袋换成了现在的聚“宝”箱,仍悬挂在储粮区仓房的墙上,职工们只要看到地上掉有粮粒或麻袋线都随手捡起放在里边。每次装卸作业结束,做到活完场净,地上不留一粒粮食。器材保管员吕继福,年经管包装几十万条,每次整理时,他都把剩在里面的粮粒抖落出来,这样积攒下来的粮食每年就有上千斤,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管家”。惜粮如金的精神在粮库职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2、千方百计节省费用开支。老一辈职工留下来的“花国家的钱就心疼”、“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观念,在新一代职工身上得到弘扬,像家里过日子那样为国家积金攒银,已成为粮库职工的自觉行动。职工们从拧紧水笼头,人走灯灭这样的小事做起,养成了点滴节约的良好习惯,营造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在招待费开支上坚持审批制度,一般情况下在职工食堂待客。严格执行待客标准,以够吃基本不剩为原则,杜绝餐桌浪费现象。近年来,相继推出集中收费、统一采购、费用承包三项新举措,千方百计压缩费用开支,各项费用明显降低。库内成立了理财小组,把日常所需的办公用品和经营物品分门别类建立价格档案,货比三家,定期购置,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
3、干部带头坚持三个自己干。在玉田粮库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外来装卸工不进库,始终坚持粮食搬倒装卸自己干、机械维修自己干、仓房日常维修自己干。班子成员更是和职工一样干在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全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粮库年均粮食装卸搬倒作业量3万多吨,在储备粮轮换、疫麦熏蒸等特殊年份中,搬倒装卸粮油作业量多达10万多吨,职工们靠自身的努力,每年可节省开支十几万元。今年4月16日开始接收两万吨移库小麦,从卸火车到入仓全部是粮库职工自己干,高峰时每天接收入库1000吨,这项工作结束后可节省费用开支共计22万元。近几年职工们自己制作小型机具20多台件,维修仓房80多间,节省开支6万多元。职工们自己研制的磷化铝残渣回收机、风力吸式双层震动除杂筛、仓内补粮机、立筒仓环流熏蒸等设备,在储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严细认真——兴库之风
多年的传统熏陶使粮库职工形成了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不论哪项制度执行起来都不走样。良好的作风源于到位的管理,尤其近年来玉田粮库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使严细认真作风成为传承“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7年,玉田粮库进行了公司化改制,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聘任了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起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处处依法依规运作。按照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类规章制度136项,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岗位责任制,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员工行为,做到了工作有标准,运行有考核,奖惩有依据,争先有标杆。
2、规范化管理上水平。按照中央储备粮“五统一”管理的要求,统一制作专仓牌、专号牌、三卡三簿。保管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熟知本职业务,对所分管的存粮情况做到汇报一口清。器材实行商品化管理,分类存放,吊挂架,堆成方,垛成线。粮食出入库坚持多人经手,严把质量关、数量关,定期开展库存清查,做到帐实相符,帐卡齐全。严格执行物料支领手续,出有凭,入有据,规范有序。高标准的管理体现了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仓储管理上,制定“四定五包”管理制度(定岗、定员、定责任、定奖惩,包数量、包质量、包防治、包器材设施、包规范管理),全面落实“一符、四无、三专、四落实”的储备粮管理要求,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面用专用薄膜密闭,工作道直如尺、粮面平如镜、手摸无土、口吹无尘。严格履行粮食出入库手续,各项记录规范齐全,账实、账卡、账账相符。省、市粮食局多次在玉田粮库召开现场会,推广玉田粮库的经验。2010年被评为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
3、严格考核落到实处。玉田粮库不仅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每个干部职工的具体行动中。不论是粮食出入库,还是物品采购,都坚持多人经手,堵塞了管理漏洞。为降低保管费用,粮库推出了费用定额、单仓核算等举措,将仓房承包到人,吨粮保管费用核算到仓,制定出费用定额,按粮油储存量和收发量给予补贴,包仓员既对粮食安全负责,又对储粮成本负责,强化了仓储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有效压缩了粮食保管费用。从粮食验质、检斤、入库、装卸、储存、出库各个环节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的效益工资挂钩。
四、追求卓越——发展之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形势下,为赋予“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艰苦奋斗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玉田粮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提出“科技为先、绿色储粮”的理念,吸收、借鉴、探索、创新科学的保粮方法和管理手段,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粮食损耗,节约保管费用。
1、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实现自玉田粮超越。学他人之长,超前不骄傲,落后不气馁,玉田粮库以永不停歇的步伐,在不断超越中实现快速发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职工学浙江余杭和山东经验“改天换地”创“四无”,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开始,玉田粮库六十年代末学习黑龙江明水,九十年代初学卢龙、学蒿城、学察罗,近年来,又先后赴柏乡、邢台、元氏等国储库参观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先进经验,使企业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解决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矛盾,玉田粮库开展了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用知识改变企业面貌”为主题的创建学习型粮库活动,开辟了专门的培训场地,添置了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有针对性地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有一技之长的职工,人人上讲台当教员。学习、培训、考试已成为玉田粮库职工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多年来,全库职工中17名职工在岗自修了专科或本科学历,20名职工取得会计、仓储、计算机类职业任职资格证书。2007年11月,玉田粮库职工曹丽英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粮食系统财会知识竞赛,取得了团体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2、变苦干为巧干,用自主创新促进保粮水平的提高。回顾玉田粮库的发展史,在自主科技创新上一刻也没停息过。1954年至1961年,经过连续七年的跟踪检查记录,摸清了小麦长储的规律,得出玉米霉变临界水分湿度,为科学保粮创出了新路子。1957年,发明小麦高温热入密闭储存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周。1958年,试验成功玉米低温储存法,经推广后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初。1982年进行磷化铝低药量杀虫试验,比规定熏蒸药量降低十倍。近年来,将多年积累的储粮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摸索出切实可行的“三低”绿色储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剂用量,保持了粮食原有品质,做到了在三至五年的轮换期内不用揭膜,不用通风,不用防护剂,平均吨粮用药不足1.5克,使储粮工作有的放矢,高效低耗,每年节省保管费用10万多元。根据近年来粮食出入库积累的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得出散装粮食储藏容重的计算方法,单仓测量误差率不超过1%。在实践中摸索出的间歇通风和低压缓速通风方法,不仅提高了通风效果,而且使通风能耗降低了50%-60%,每年节省电费一万多元。
3、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向仓储管理现代化迈进。经过多年发展,玉田粮库拥有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具备了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目前仓房全部达到高标准规范化,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电子粮情检测“四合一”储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学保粮率达到100%。谷物冷却机的应用,在保证粮食水分、均衡粮温、夏季应急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投资18万元购置的粮食检化验设备,为准确检测粮食质量提供了保证。投资20万元购置的数字无线测控系统,既提高了科技储粮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去年秋季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日产量300吨的烘干塔一座,仅今年春季就处理高水分粮8000余吨,不仅解决了农民高水分粮保管难、卖粮难的问题,也为安全储粮打下了基础。通过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粮库做到了收粮让农民放心,储粮让国家放心,卖粮让消费者放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