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卫
提要:多年以后,负责安全工作的我想起此事还很后怕,实在是太冒险了!如果发生雷击,如果大风把人吹落,如果挡雨板承受不住,那都将是一起人身伤亡事故。那个火热的年代,粮食职工把粮食看得比生命还重。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因为刚刚解放,又赶上自然灾害,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日子过得很窘迫,柳树枸、杨树叶、榆树钱、高粱壳、麦麸子等,都是餐桌上的主食。当时盛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稀粥照月亮。”缺吃少粮,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食堂、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我的人生旅程可谓忧喜交加、有苦有甜。
因家庭贫困,我深知粮食的重要。小时候,在饭桌上,父母见我和哥姐碗里还有一些剩底儿,就心疼地说粮食来之不易,一粒一米当珍惜。那是1972年的四五月份,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时节,一位盲人得到一块酥饼,如获至宝,他一点一点掰着往嘴里送,吃到最后手里还剩一些渣渣,他就用舌头舔,将手心舔得一干二净,还对我们说,能吃到这个太有福了。往后,在父辈的唠叨里,依然还夹杂着一些共和国饥饿的历史,三年自然灾害,不知饿死多少人,那险些饿死而又活过来的人们,自然把粮食看得格外金贵。
1978年2月,我应征到军营,可以吃上白米饭、大馒头,心里特别美。1985年部队整编,在选择去向上我首选的是地方粮食部门,我想,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粮食,粮食部门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我如愿到地方粮食部门工作后,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生活中,更是与家人一起珍惜每粒粮食,做到精打细算,我的非农业粮油供应证最后一栏“储备粮存入、支出登记表”上存有“细粮86公斤、粗粮99公斤”的指标,在1993年粮食体制改革时这些指标无偿作了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分包到户,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家每口人分到一亩三分地,产量由原来的五六百斤一下增长到了1000多斤,同时还有剩余时间出去打工挣钱,每天都有细粮吃。这里我想说:虽然现在“家家有余粮,户户粮满仓”,但那刻在心灵深处的饥荒烙印不能忘,爱粮节粮风尚不能丢。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兴隆县粮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