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灿
提要:父亲翻来覆去总叮嘱我一句话:管粮是个大差事,马虎不得啊,得从心窝子里爱粮食。
2012年,我脱下军装转业到青岛市粮食局工作。从此,几乎每天坐在饭桌前,父亲就开始唠叨粮食选种、种植、贮藏、价格等。甚至像爷爷送孙子上学一样,翻来覆去叮嘱一句话——这管粮是个大差事,马虎不得啊,得从心窝子里爱粮食。
转业报到那天早上,北风吹着树枝发出揪心的啸叫,76岁的父亲执意把我送到车站。他紧紧跟在我的身后,重念起说了足有10遍的话:“你带过兵的,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理,没有粮食没办法打仗。这城市的老百姓也一样,活着就得吃饭啊,没有粮食就不能过得平安。政府安排你管粮食,这可是一个重要的差事啊!从这第一天起,可要记住尽心尽力工作,马虎不得,马虎不得啊。”瞅瞅开始驼背的父亲,联想起他对吃饭的铭记,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父亲出生在1937年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候,童年就是在饥饿中度过的,用水深火热、食不果腹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新中国成立后,眼瞅着有了地种粮食,全家能吃口饱饭了,但又赶上爷爷长年生病,还得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换成买药的钱,家里也就吃了上顿没下顿。三年自然灾害时,村里连能吃的树皮也找不到了,无奈之下,父亲一路乞讨去东北种粮食,受尽了苦难。每每说起这些,父亲总是忍不住眼圈发红,常常叹上一口气说:经历过饥荒的人,才知道粮食的珍贵啊。站台上,我对父亲说:“爸,您放心!在部队我是一个好兵,到地方我同样好好干。您种了一辈子粮食,我现在来管粮食,也算得上子承父业了,绝不会给您丢人。”
去年开始夏粮收购时,父亲问我今年的小麦价格怎样?卖粮的多不多?我一一回答后,父亲对我说:“记住了,归了仓的粮食要照顾好,千万不能霉了。有一年,咱们乡粮所收的公粮没晒好就入仓了,几万斤麦子都发了霉,所长就地免职,这是个教训,你们这些管粮食的不能大意。”这就是我的父亲,永远不忘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我都40多岁了,父亲还是把我当孩子,总担心我工作上出差错,既误了自己前程,又对不住国家。有时,我就想:有些党员干部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其觉悟还不如像我父亲一样的农民。朴素的农民们,讲不出一套套的道理,但他们却用行动诠释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亲叮嘱我千万不能糟践粮食。前一段时间,父亲来青岛住了几天。有一天,吃过晚饭,我感觉父亲的情绪不太好,好像有什么心事,就对他说:“爸,我陪您去海边走走吧?”父亲说:“好。”我搀扶着父亲慢慢地走着,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父亲对我说:“当着你媳妇的面,我不好问你,今天我倒垃圾时,看到垃圾袋里有很多米饭,恐怕不止一碗,你们就这么过日子吗?”我忽然明白了父亲不高兴的原因。在我们兄弟小时候,吃饭是不允许剩饭的,有时,我们急着去上学,饭吃到一半就走,父亲就会一把抓过我们,严厉地说:“剩下的干粮下顿再吃,汤必须喝完。”如果我们再坚持,父亲就会说:“不饿你们几天,你们就不知道挨饿的滋味。”慢慢地我们也就养成了不剩饭的习惯。现在自己成家了,这个好习惯却淡化了,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只成了嘴上说说的事情。我对父亲说:“昨晚米饭蒸多了,隔夜的米饭吃了不好。”父亲说:“咋不好?在家我们剩饭有时吃好几天呢,也没见谁有事,再说,你们不是有冰箱吗?你们这是吃了几天饱饭,就忘记自己是谁了。”停了一会儿,父亲又说:“亏你还是管粮食的,你自己都不爱惜粮食,让别人怎么看啊?现在能种的地一年比一年少,种粮食不容易,千万不能糟践粮食。”我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烫。就在前几天,我刚刚起草了关于开展爱粮节粮活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有“加强爱粮节粮教育、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这些要求,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话,还能要求别人做好吗?越想我越感到无地自容。父亲啊,感谢您给儿子又上了深刻的一课,您使我再一次明白了行胜于言的道理,更使我明白了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是从事粮食工作的干部,更应该带头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父亲的叮嘱还有很多,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通俗而又深刻。这些话我也常对我的孩子说,但深思起来,我与父亲的不同是: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我说了却未必那么做。这就是我与父亲的差距。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粮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