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守粮有责


郝军宁

  提要:“用扫把谱写节粮的音符,用虔诚触摸粮食的温度”,当了坚守此信念20年的守粮人,我想说:粮食人的守护,就像白云守护蓝天,就像浪花守护大海……

  看过电视剧《天下粮仓》的人,无不为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宏大场面所震撼,民族生存、战争胜负、权利更替,都紧紧围绕着粮食这个主题。民以食为天,谷乃国之宝,谁拥有了粮食,谁就拥有了百姓,谁就拥有了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父亲曾不止一次给我讲起,在他们小的时候,自然灾害严重,庄稼几乎绝收,人们只好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实在熬不下去了,稍有些力气的人都出去逃荒,村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奶奶带着他们几个孩子去娘家蹭饭,可是奶奶的娘家也是一贫如洗啊,又拿什么来接济他们?于是只好回家,硬是靠着所剩无几的芨芨草、人旱菜维持才活了下来。父亲说,那时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吃上一顿饱饭!

  参加工作后,父亲时时将节省下来的粮票寄回家中以补生计,那时家里粮食依然紧缺,每到青黄不接之际,就得东借西凑,勉强度日,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泥里泡,就眼巴巴地指望着收了庄稼,交了公粮,变几个现钱,给孩子交学费,给地里买化肥,给老人添一件过冬的衣裳,或是给要结婚的儿子娶媳妇凑一点彩礼。

  毕业后我分到了粮库,一开始很稀奇,没见过这么多的粮食啊,动辄一两千吨的玉米、小麦,每天进进出出的车辆,排队都排到了几公里外的深沟桥,真是壮观啊!时间长了,新鲜劲儿一过,觉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么单调、寂寞地扫地、查粮温、扦样,和我想象中的根本不一样,心里就开始抱怨:难道就一辈子面对着这些扫帚和簸箕吗?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这时,我的同事们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认识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他是一位老红军,大家都叫他“张排长”,已经80多岁了,我上班时,他已经从我们单位离休,但是20多年来他一直穿一件白色工作服,自带着小扫把和铁簸箕到仓库铁路专运线清扫地脚粮,长年累月,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非常奇怪,不了解的人还认为离休老干部闲得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非常动情地说:“年轻人呀,我这一生,在旧社会长大,参加革命后入了党,新中国成立到仓库工作,经历可以写成厚厚一本书,但体会最深的,是粮食!我见不得有一粒粮食被浪费,看见有一粒粮躺在地上我这心里就慌啊!”听了他的回答,我深深理解了,他为何凌晨就到库、天黑才回家,弯腰掏扫铁路垫木下一粒粒粮食的那一举一动。自那以后我同其他保粮人员一样,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保粮宗旨。

  200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劳累了一天的职工们刚回到家,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时之间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来,而库区晒场上,几百吨玉米还摊晾着!粮情就是军情,没有人号召,没有人组织集合,雨雾中,拿铁掀的、提扫把的,只见一个个身影冲进仓库,盖篷布的盖篷布,装麻袋的装麻袋,扫场地的扫场地……雨,实在是太大了,根本看不清谁是谁,看见的只是挥动的臂膀和快速奔跑的身影。不到20分钟,所有的玉米都苫盖得严严实实了,大家才都进了办公楼,互相看看,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一个个都像落汤鸡,但是脸上却都挂着欣慰的笑容。

  2010年春夏之交,我们和客户签订了几千吨玉米的销售合同,合同任务急、时间紧,当时,全国民工荒造成装卸力量相当紧张,但是车皮却不等人,为了不耽误工作,仓库领导一声令下,全体干部职工都换上了迷彩服,进库劳动。出粮口上杂尘飞扬,机器轰鸣,职工们扒粮、灌包、推小推车、缝口、装三马子车、转站、再装火车,180斤重的包装,大家抬起就走,干得井井有条。脸晒得脱皮了,没有人躲阴凉,手干得起泡了,没有人退却,闪了腰的、砸了脚的都依然坚守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直到顺利完成任务。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一次一次地感动着我,使我对粮食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粮食人的守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自给率已达95%,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49年的420斤提高到目前的800斤左右。甘肃省作为一个粮食主销区,近40多亿斤的小麦和9亿斤的大米都需要从省外购入,而省内自产的豆类等小杂粮又要运销到省外。活流通、调余缺、管好粮、保安全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我们粮食人的肩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用扫把谱写节粮的音符,用虔诚触摸粮食的温度”,当了坚守此信念20年的守粮人,我想说:粮食人的守护,就像白云守护蓝天,就像浪花守护大海,庄严如守护哨卡的士兵,虔诚如守护土地的农民。用守护放飞希望,会把平凡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美好;用守护放飞希望,会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辉煌!


(作者单位:甘肃省陈官营粮油储备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