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玉
提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想着这段话,我懊悔不已……
我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对于粮食从没有什么概念,不知它们从何而来,更谈不上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直到1996年夏天,我去河北农村的外婆家生活了一个假期,才彻底改变了对粮食的态度。
犹记得,从小娇生惯养的我在开始了农村生活之后,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农民们可以起那么早干农活,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吃着那么粗糙的粮食却从事着那么繁重的劳动,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过着“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生活时还可以那么坚忍……
外婆好像是有意锻炼我的意志,给我安排的任务并不轻松,于是每天我在极不情愿的状态下进行高强度劳作,疲惫不已。然而外婆给我准备的饭菜又总是差强人意,为此我还向父母抱怨此事,但父母似乎很支持外婆的做法,我也只好委屈地接受了他们的安排。后来有一天,在一次劳作时与一农户闲聊,那家女主人告诉我,他们吃的面是自己种的小麦磨的(当然没有卖出去的商品粮质量好),菜是自己在自留地里种的,因此每一粒粮食他们都很珍惜。
生活的确是残酷的,那位女主人其实很年轻,然而她那只有28岁的面庞却爬上了现在38岁的女人都不会有的纹路。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诗歌《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农民们辛苦劳作才有了城里人所谓的商品粮,然而他们非但享受不到精品的粮食,还得考虑自留的口粮是否够吃。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从没了解过这些粮食从何而来,在吃饭时随自己心情想剩就剩,吃不完的粮食想扔就扔,若是这位女主人知晓了我先前的行为,该如何痛心呢?“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想着这段话,我懊悔不已,古人忏悔的言语,也让我自惭形秽。的确,我不该忘本,我应该做的,是谨记老一辈人的努力与奋斗,为担负起我们13亿人生存任务的农民做一些事情。
自那次从外婆家回来,我变得对粮食极为珍惜,从剩饭到不剩,从绝不打包到能打就打,家人和朋友都很惊奇于我的改变,而每每有人问起我为何会改变时,我总会给他们讲那个我早已记不起名字,却永远记得她教会了我珍惜粮食的女主人。也有朋友问我,你打算怎么去帮助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我会告诉他们,如果现在我们做不到建设出“有食同享,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那我们至少先从爱粮节粮开始做起,不要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的心血白费,不要让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随着我们肆意挥霍的行为而付诸东流。
作者单位:中储粮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