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留在麦田的记忆


徐荣木

  提要:麦收后,地里都会落下一些麦穗,于是我们放学就有了营生——拾麦穗。这活儿虽然不起眼,却需要耐心……

  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令人印象深刻:土黄色的田园风情,夕阳的余晖泻在广袤的原野,三位体态健硕、身穿粗布衣裙的农妇弯腰拾麦穗……望着她们坚忍与谦卑的姿态,我不由忆起孩提时拾麦穗的情景。

  秋收时节,金色的麦浪在秋风中起起伏伏,像大海泛起的层层波浪,漫步于田埂小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割麦子颇有讲究,麦子欠熟或过熟都不行,欠熟颗粒不饱满,麦粒一晒就瘪,脱粒困难,影响收益。麦子过熟,收割时麦粒易脱落,也会造成损失。所以,麦收前后几天是关健时期,收割要恰到好处才行,且不能有雨,更不能有台风,来场大雨,来阵大风,就可能把麦子撂倒在地,地里的麦子没法收,时间一长就发芽,抢收进仓库的麦子也会发霉,那损失就大了。

  麦收后,地里都会落下一些麦穗,于是我们放学就有了营生——拾麦穗。这活儿虽然不起眼,却需要耐心仔细地寻找,麦穗随意洒落在地,人不停地弯腰,抬头,再弯腰,再抬头……周而复始,枯燥滋味可想而知。不过,不管你捡得多仔细,还是会漏掉一些麦穗儿,这时,如果来场大雨,土就软了,麦粒就会陷入泥土不见踪迹。

  记得有一年麦子将熟未熟之际,海岛来了一场台风,此时不收割,意味着颗粒无收。无奈的人们只得将麦子抢在台风到来之前收割归仓,可台风刮了一个星期,大家心急似焚。那时,又没有烘干设施,眼睁睁地看着青涩的麦粒发了霉,有的还出了芽,着实心疼。那一年,岛上不少人家吃不饱肚子,后来大家靠互相接济才度过饥寒的冬日,这心酸往事,刻骨铭心。

  因此,天再炎热,拾麦穗的人也不在乎。在阳光下,汗滴不一会儿就从额头渗出,缓缓下滑,衣衫越来越湿,篮子里的麦穗不断增多,一种成就感顿生。当然,拿回家的麦穗最多能改善几次伙食,想三天两头吃面是天方夜谭。

  因为有了拾麦穗的经历,所以心灵深处对粮食倍加爱惜。

  高中毕业,我应征入伍,后来我在海军某舰艇担任教导员时,曾见一水兵将两个咬了一囗的大馒头扔进垃圾桶,大为恼火,随即召集全体人员进行现场教育,我讲起了小时候拾麦穗的经历和农民种粮的艰辛。一些年轻人认为这是小题大作,不值得为两个馒头较劲。我坚持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引以为戒。通过这件事,强化了官兵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舰上节粮爱粮风尚蔚然形成。

  时过境迁,如今舟山岛上粮食已丰裕,但我总忘不了拾麦穗的经历。是啊,不论岁月怎么变迁,爱粮节粮的情怀都应永恒不变。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人大渔农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