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飘香的“布袋饺”


夏爱军

  提要:粮站每天都向居民供应大量粮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积攒下不少的面袋、米袋……

  老韩是我们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事,今年已经50多岁了。早年计划经济年代做过粮站主任,后来又担任过粮油批发部经理,人比较和善健谈,再过几年就端上“铁饭碗”(我们将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戏称为“铁饭碗”)了。单位的人不管是领导还是科员,都习惯尊称他为韩经理,就是他不止一次给我们讲“布袋饺”的故事。

  那还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粮食供应还是采取由国家统一调配的政策,居民吃粮必须持粮证到粮站购买。老韩当时也就30出头,正是很能干的年龄,被任命到一个名叫和平北的粮站当主任,负责周边区域居民的口粮供应,也算是粮权在握。

  当时粮站有20多名职工,负责口粮供应的那片区域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居民众多,粮站每天都向居民供应大量粮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积攒下不少的面袋、米袋,由于面粉对面袋有一定的吸附性,尽管粮站工作人员很认真地将面粉从袋里倒出来,但最后总有极少一部分面粉仍然附着在面袋上,通常这也算是正常的损耗。大伙觉得就这样丢弃了怪可惜的,所以每每积攒到一定数量的面袋,就在地面上放置一个大木箱,把面袋口朝下对着箱子抖了又抖,尽量把吸附在面袋上的面粉抖落到大木箱里。日积月累时间长了,竟也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面粉,于是大伙就凑些钱买来肉和韭菜、茴香等,做成饺子馅儿,再将收集起来的面粉和好,擀成皮,热热闹闹地包开了饺子。那场面真赶上过节了,饺子煮好端上桌,满屋满院都飘荡着“布袋饺”的香味和欢声笑语。后来从其他单位调来一位副主任,刚开始因为不知情,怕犯错误不敢吃“布袋饺”,等了解情况后,也和大伙儿一块开心地吃了起来。

  每当听老韩讲这个故事,我内心都会生出一些感慨,是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布袋饺”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倡导和传承的勤俭节约美德的具体表现吗?


作者单位:邯郸市丛台粮油贸易总公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