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成
又是一年稻子黄,又是一年丰收景,金色的田野上又出现了一位老人的身影,她一会儿弯腰低头,一会儿又抬身张望。阳光照在老人身上,瘦小的身躯仿佛变得高大起来,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在捡拾田野里的稻穗。
我的母亲是80岁的老人了,可她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做一些跟年龄不相符的农活。就说这拾稻穗的事,现在农村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家里的粮食吃不完,没有人稀罕地里散落下的零星稻穗。可母亲却舍不得,谁家的稻子一收割结束,她就背着个芦苇做的篮子,手里拿把镰刀,到人家的地里捡拾稻穗。如果地里有散落的稻穗,母亲就直接把它拾到篮子里;有的还是整棵的稻子,母亲就用镰刀割去稻穗头。这样半天下来,母亲就能背着满满一篮的稻穗回家。要是看到谁,她还自豪地说:“你看看,我今天拾到这么多稻子,真是得了外快啊!”
母亲捡拾回来的稻穗,既然是用不着脱粒机来脱粒子的,她坐在小板凳上,用榔头锤稻穗。如果还弄不下来稻穗,母亲就用小铁铲铲稻穗,直到把稻穗弄干净为止。
其实,我是不让母亲去捡拾稻穗的,看到她背着篮子去地里,我就会说:“你看家里的粮食多的是,你还要去捡拾那点稻子都不够花力气的!”
母亲说:“你这孩子,你忘了过去没有米饭吃的日子了?你还记得我给你做米口袋的事吗?”
母亲的话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吃米口袋的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分田到户很贫穷,我们家就更穷。那时候大米很紧张,我们生产队每个人口每个月只分给几斤米。为了节省米,我们家大多数日子的三顿饭都用大麦、山芋、胡萝卜、玉米糊等杂粮做的。偶尔抓一小把米放进锅里那就很不错了。家里的大多数成员都吃这样的饭,却除了我和奶奶。奶奶因为岁数大了,杂粮做的饭吃不惯又嚼不动,母亲只能给她做米饭。我呢?因为身体不好又是家里的最小,所以母亲也给我特殊的照顾,每次做饭都用一个小米口袋里面装进米放到锅里。饭好后,我就吃米口袋里的米饭,常常引得其他姊妹羡慕不已。
想起往事我真的感慨,更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去捡拾地里的稻穗了?可是,让这么大年纪的母亲还去地里拾稻穗,我担心别人会笑话的。有的人还以为我们不给母亲粮食吃。于是,我只好对母亲说:“你不怕别人家笑话我们当子女的不孝顺吗?怀疑我们要你去地里拾稻穗的哩!”
母亲说:“这有什么好笑话的啊,地里的稻穗不把它拾起来,火一烧地一翻就都没有了,白白的浪费了。我把它们拾起来喂喂鸡也是好的啊,还能多下一些蛋哩!”
我说:“反正您今后少去地里拾稻穗,你要多少粮食,我们给您多少!”
母亲说:“我多拾一点稻穗,不也为你们省下一点粮食吗?”
我阻挡不了母亲,只好任她去拾稻穗。
村里有的人看见母亲拾稻穗有时真会说点闲话。他们对母亲说:“您这么大岁数了,不坐在家里享清福,还到地里拾稻穗何苦呢?您儿子家里粮食多的是啊,您没有粮食就去跟他们要,看谁不给您粮食?”
母亲一笑:“你话说的不假,可话又说回来,别人的东西总归是别人的,我怎么好意思老去要呢?自己拾来的粮食自己用得爽心啊,想喂鸡就喂鸡,想卖钱就卖钱,多方便啊!再说,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做做事跑跑路还能活动活动筋骨。如果哪一天不能动了,想动也动不起来了!”
有时,我们看到母亲拾稻穗的辛苦,就跟她开玩笑说:“如今,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是新农村了,你这么大岁数真的应该享清福了,今后真不要到地里拾麦穗稻穗了,没事谈谈闲拉拉呱看看电视多好。”
母亲却说:“走进新农村,我们老人就什么事也不要做了吗?是不是地里的粮食也不要啊?我看不管到什么时候,农村人勤劳的根本不能丢;不管到什么时候,粮食不能浪费吧。”
母亲简单的话语却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母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江苏省射阳县阜余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