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科学储粮专栏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500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损失严重。据我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为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研发和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对此,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明确批示要抓好此项工作。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600万元补助投资,我们在辽宁、山东、四川三省进行适合于玉米、小麦、稻谷不同粮种的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试点。“十一五”期间,专项经过2007年3省3.2万户试点、2009年14省57.2万户扩大试点和2010年138万户的正式实施,为全国25个省(区、市)近200万农户配置了新型储粮装具。三年共投入资金23.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7.06亿元。据测算,这200万套储粮装具可存储粮食约79亿斤,平均可减损6.5%,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1亿斤,相当于增加了49万亩的“无形粮田”,可为农户增收4.8亿元,减损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良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专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户拥护和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认可和高度重视。鉴于此,201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局联合发布了《“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发改经贸〔2011〕587号),“十二五”期间拟为全国26个省(区、市)符合条件的800万农户建设各类标准化储粮装具(其中已下达2011年建设任务141.8万套)。“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总共可为全国1000万农户配置储粮装具,约占全国2.1亿种粮和存粮农户的5%。

  专项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现选取辽宁、安徽、贵州和山东省日照市四地材料,介绍他们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供各地借鉴和参考。同时,也欢迎各地踊跃投稿,提供你们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将择优刊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