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力建设“一链两网” 着力开拓农村市场 |
|
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粮食收贮加工和良种培育生产推广及农产品农用物资物流配送等业务。集团拥有粮食、种业、农业生态、物流、粮食烘干等6家分公司,其中2家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现有员工600人,占地总面积600多亩,粮食和良种加工能力30万吨,仓储能力15万吨,拥有2000多亩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公司主导产品是槐祥牌大米和春友牌良种。槐祥牌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称号,产品远销浙江、云南、广东、福建、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春友牌良种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畅销我省20多个市(县)。 近年来,公司按照国家、省、市粮食行业协会关于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的统一部署,以生产销售安全粮食制品为己任,面向市场,改革创新,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实力的提高,通过科学规范的精细化管理和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建设收购网点,完善销售网络,创新订单方式,实施品牌战略,使槐祥产品在广大农村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一、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延伸培强产业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兼并和收购了原巢湖市春友种子公司、原巢湖市水稻良种场等5家国有改制企业,不仅扩大了企业规模,而且,延伸了产业链条,将粮食产业链向前延伸到种子,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物流配送,形成了有密切关联的良种、粮食和物流三大主导产业。整体收购种子公司之后,公司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着力开展种子培育、引进、试验示范和良种繁殖,建立了良种生产基地2万亩,通过实施国家种子工程和安徽省水稻提升行动项目,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抗水稻、小麦和油菜新品种,年推广新品种4大类50余个面积近100万亩,改变了种子公司只从事单一种子经营现状,延伸了良种产业链。在整体收购巢湖市水稻良种场之后,公司对良种场2000多亩耕地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整修,将良种场建成了高标准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机具展示基地和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为提高主导产业粮食的收储和加工能力,公司加大投入,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了两条节能环保型粮食干燥流水线,日烘干粮食能力达500吨,新建了两座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厂,日加工稻谷能力达600吨,新建了五幢平房仓,新增仓容量2.5万吨。产业链的延伸和培强为“放心粮油进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领办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保证原料质量 为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市场要求的规模化、标准生产之间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公司原料的质量和数量,2006年至2009年,公司按照“领办不包办,引导不领导,风险共同担,利润共同享”的方式成功领办了2个稻米专业合作社和1个良种专业合作社。公司帮助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生产经营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配套服务,引导合作社按章程开展各项活动,生产风险由社员承担,经营风险由公司与合作社共同承担,产生的利益属于合作社社员。目前,合作社社员已达3800人,合作社带动社员亩均增收150元以上。三年多来,合作社为公司组织收购了粮食和良种5万多吨,销售公司产品2万吨,发挥了较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依托合作社发展订单的同时,公司还与农场、种粮大户合作,发展订单生产,仅2009年,公司按照合理布局,统一供种,驻点指导,推广配套技术,规范操作,实现双赢的办法,建立了通过国家验收的富硒稻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面积达30万亩,年收购订单稻谷10万多吨。订单生产既保证了原料质量又增加了原料数量。 三、加强合作,发展混合经济,增加收购网点 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多种所有制经营者进入粮食购销市场。粮食资源正向着生产成本低的地域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也向着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靠拢,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为发挥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在收购网点、仓储设施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公司在粮食加工、市场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抢抓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2008年3月,我公司与居巢区六家国有粮食购销公司成功合作,组建了国有控股的居巢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原六家国有购销公司拥有13个位于粮食主产区的收购网点,区位优势较明显,仓储条件较好。通过合作使公司的收购网点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32个,粮食主产区收购网点的增加,将会降低粮食收储成本,增加粮食收储数量,同时,该国有控股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企业所有制界限,实现了民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推进了巢湖市粮食体制改革,提高了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强化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和粮食的安全水平。 四、推进标准化,严把控制点,确保产品质量 为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公司通过搜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建立健全标准监督体系等办法,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行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公司搜集和制定从原料生产、收储到加工销售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标准,并建立标准监督机制,强化标准执行。近几年,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体系认证,ISO22000:2005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 二是推广应用新品种,严把产品质量源头关。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浙江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引进十几个新品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再繁殖种子,应用到大田生产。目前,基地大面积应用的新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应用的,使产品质量源头关得到了很好控制。 三是优质优价,严把产品质量原料收购关。公司对优质品种以每百斤比市场价高出2-5元的价格收购基地优质稻谷,并严格执行检验程序。四是加大技改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加工贮运关。在大米加工过程中,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同行业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加工机械装备,加大加工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严格按标准化进行产品加工、包装、贮藏、销售。 五、建设粮食物流园区,拓展连锁经营,完善农村销售网络 为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公司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位于城区的良种和粮食库区土地改变使用性质,筹措资金建设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1.5亿元的槐祥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目前,投资8000多万元的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带动良种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0万亩,物流配送量将达到70万吨。 同时,公司通过实施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巢湖市建立了64家乡村店,使公司在巢湖市农村的销售网点增加到150家。这些乡村店实行了“统一店面、统一标志、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等管理模式,乡村店产品配送率达85%以上,大大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 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逐步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推进公司组织的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宣传公司发展战略,使发展目标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推进公司组织体制由职能型向流程型的转变,实施事业部制和控股经营制的公司组织构架;实施股权多元化,引入战略性投资,形成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为今后组织上市奠定基础;推进经营者持股制、年薪制,为管理层职业化创造条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并向更高层次跃进。通过引入现代企业机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和内控办法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通过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和创新为保障,强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使公司发展成为财政部投资参股企业,农业部农业标准化项目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粮油进农村先进单位”。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先进单位相比,仍有一段距离,我们将奋发努力,加快发展。在未来几年,我们将重点做优做精三个主导产业,推进企业早日上市:一是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良种培育和生产基地,做优做精种子产业;二是加快稻米精深加工及稻米附产品的综合利用步伐,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做优做精食品产业;三是全面建成槐祥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场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做优做精物流产业;四是强化管理,苦练内功,努力做好企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十二五”末,建立良种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万亩,物流配送8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为我省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快速稳步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