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真务实 创新载体 整体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 |
|
甘肃省武威市粮食局 近年来,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关于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为载体,以保障农民的粮油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抵制不安全、不卫生食品侵袭为宗旨,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在狠抓放心粮油监管、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两个环节的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让放心粮油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把这项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在生活上的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惠民工程,由城镇向农村普及,收到了城乡市场互通互动、城乡消费者共同受益的效果,较好发挥了引导城乡粮食安全消费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责任落到实处 一是纳入粮食工作重要议程。我们高度重视“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在2005年全面实施粮食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按照“政府推动、部门指导、企业实施”的原则,积极开展活动,专门成立了“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武威市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要求等,确保了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将放心粮油活动作为全市粮食经济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得以行业自律为主的放心粮油活动上升到政府主管部门倡导广泛开展的一项社会化行为,并作为推动粮食行业产业化发展、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开辟城乡粮食市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以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完善制度,为放心粮油进农村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放心粮油”工程和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几年先后制定了《武威市粮食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威市粮食安全紧急应急预案》、《武威市“放心粮油”管理办法》、《粮食(原粮)安全信用体系管理办法》、《陈化粮安全信用体系管理办法》、《武威市“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方案》等制度,使粮油安全信用管理有章可循,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有了制度保障。同时督促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健全原粮采购、生产、管理、售后服务每一环节管理制度,详实记录制度执行情况,为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认真分析农村消费变化,统一思想认识。我市三县一区近2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5%以上。总体上看随着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理念和方式的相应改变,农民生产的粮食基本作为商品粮上市变现,从市场购买成品粮油调剂口粮消费,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区基本依托外来粮油产品支撑口粮消费市场,加上农村存在着小商贩经营、小作坊生产,质量差,卫生条件不具备,不仅粮油食品安全上存在隐患,而且农村粮油市场是质量不安全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农村是普及放心粮油的广阔天地,大力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是我们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四是加大宣传舆论引导力度。我们把扩大宣传作为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舆论先导,通过张贴标语、利用电视和广播宣传、向消费者免费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放心粮油咨询台等不同形式,对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进行广泛宣传。2005年以来,我局充分利用市政府每年举办的“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生产月”、“12•4”法制宣传活动及国家、省粮食局安排部署开展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周年、“粮食科技周”等宣传活动,市、县区粮食局采取在市区文化广场、县城主要街道、农村集镇、粮油加工基地散发《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粮食系统陈化粮监管办法》、粮食储存保管、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以及粮油质量标准等有关粮食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材料2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辆70余次,悬挂横幅、条幅200多条,展板50多块,陈列有毒米、面、油样品20品种次,现场宣讲咨询劣质粮油对人体的危害等措施,大力开展“‘放心粮油’工程暨粮食政策法规”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管理者、经营者、加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粮食食品安全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建设步伐。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确保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有序发展 我市既有中心城市周边相对集中的农村市场,又有边远地区相对分散的农村市场。针对农村粮食消费群体和消费结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坚持从市情、粮情实际出发,兼顾区域间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相对不平衡因素,采取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渐次推进的措施,有序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一是抓点带面,逐步扩展。2005年甘肃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将粮食行业、武威市作为全省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和城市。我们以此为契机,以总结经验、培育典型、设点示范、点面结合的方式,将武威市国有粮食企业及甘肃武威红太阳面粉集团、武威金穗面业食品有限公司、武威长寿面业有限公司、武威黄羊利兴面业有限公司、武威永昌张义面粉厂等5家“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和武威市金三角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为我市粮食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以推进全市粮食行业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粮食加工企业向社会广大消费者发倡议、作承诺,保证加工和销售质量安全、食用放心的粮油产品,在全省先行迈出放心粮油进农村的第一步。2006年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召开的“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的甘肃武威红太阳面粉集团被授予“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先进单位”。粮改以来,为了发挥城镇社区粮店在经营机制上既传承优良传统,又凝聚与时俱进精神的作用,2007年我局积极牵头,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市级放心粮店”评选活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粮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各县区推荐上报的30户“市级放心粮店”参评单位中,通过现场考察、查阅资料、考评效益等程序,评选授予3户“全市粮油销售放心店”。被授予的经营店员工非常珍惜这个荣誉,严把经营进货、保管、销售“三关”,上架商品明码标价,秤准量足,价格合理,积极为辖区内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开展免费送粮上门等服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创建诚信企业、诚信市场的要求,让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满意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积极扩大放心粮油市场覆盖面,把服务区域由社区向农村延伸,建立郊区代销点10余家,使百姓吃上了放心粮油,拓宽了“放心粮油”经营渠道。 二是以厂带店,送粮下农村、进牧区。为提高放心粮油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各级粮食部门积极组织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武威红太阳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在武威市凉州区黄羊、谢河、二坝等乡镇建立绿色小麦供应基地,鼓励、引导周边农民广泛种植高品质硬麦,实行订单价格,全部收购,保证了原粮质量,同时把“放心粮油进农村”与“订单粮食”二者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生产的粮食进入流通的市场空间,稳定了粮食市场和价格,也保证了企业有充足的粮源,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祝县以创建放心粮店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牧区活动。自2007年以来,在华藏寺、碳山岭、安远、哈溪、打柴沟等主要集镇建立6家“放心粮店”和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年配送销售城镇社区成品粮油1000吨,配送半农半牧区、纯牧区原粮、成品粮油6000吨,深受城镇居民、农牧民的欢迎。 三是注重质量,占领市场。我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面粉加工主要集中地,辖区内粮食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特别是甘肃武威红太阳面粉集团等6家小麦粉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较好、设备先进,企业均建立了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质检设备齐备,质检人员落实。其中5户企业为省粮食行业协会会员单位,5户企业的9 种产品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粮油”产品。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检验、品牌化经营、经常化整治、立体化宣传”,产品以卓越的品质、稳定的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措施,深受甘肃及周边省份百姓青睐,年销售量达50万吨,产品销售不仅覆盖甘肃、青海、宁夏的绝大部分地区,还远销西藏、四川、广东、新疆、福建等省份。为繁荣市场,保证粮食食品安全,促进粮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各企业通过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展销、赞助相关活动等措施,强化农民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推广 “放心粮油工程”的经验,建立起了“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机制,使“放心粮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是增加投资,兴建项目。2008年3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粮食局投资6万元,在古浪县上冰村修建“农民增收放心粮油加工”项目建设试点,购置面粉加工机组及附属设备投入生产。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的推动了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建立放心粮油进农村保障体系 在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中,我局着眼于推进措施和保障体系建设,侧重实施三项制度。 一是制定申报评审制度。为了加强对评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市级放心粮油店”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和申报“放心粮油”品牌评审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和会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武威市“放心粮油”评审工作实施方案》、《武威市级“放心粮店”考核评选标准》、《武威市级“放心粮店”监管办法》。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县区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实施中按照企业自愿申报、县区初审、市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公示、上报省粮食局审定等程序,重点推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和发展城乡放心粮油店。 二是建立粮油经营企业监管档案。为了加强对放心粮油的监管,跟踪企业信誉和社会效果,分析市场环境,探索发展规律,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2005年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我们对6家粮食加工企业开展了以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资本资产情况、产品产销情况和资信、认证情况等基本情况调研工作,在要求企业报送基本情况的同时,按照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制定的《粮食行业小麦粉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档案文本》要求,督促企业完成粮油安全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制度目录和管理服务项目,认真填报粮油工业统计报表和“放心粮油”工程有关数据,充实企业的档案资料,完善档案基础工作。我们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对全市审核发放、换发的224个《粮食收购许可证》进行了全面检查,吊销了2家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收购资格,确定了46户粮食经营者为全市开展粮食统计、安全生产重点检查对象,同时完成了39户粮油加工企业、44户粮油(原粮)经销企业、137户成品粮油经销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和建档工作,并将档案资料输入电脑,实现了对粮食经营者档案微机管理,促使我市粮食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是积极做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我们按照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企业自愿申报、现场考察、分级认定的办法,在各县区上报的试点企业中,依照文件规定和申报条件,严格程序,认真审核,上报并被省粮食行业协会认定武威市红太阳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武威市金穗面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武威市延年面业有限公司、中央储备粮凉州直属库为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为切实搞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奠定了基础。 四是强化行业自律。为了提高粮食加工、成品销售企业自律意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武威市粮食行业粮油经营自律公约》,把开展放心粮油活动作为行业自律内容写入《公约》,用行规行约倡导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要求生产和经营放心粮油企业,必须建立质量管理和销售服务制度,确保放心粮油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促使企业在开展粮食业务中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经商、和谐发展的新风尚。 四、履行职责,强化监管,确保放心粮油销售质量 一是履行职责,强化“放心粮油”监管工作。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市6家全国“放心粮油”加工企业、9个“放心面粉”品牌进行重点监管,定期不定期现场考核、评审、推荐、上报复审,维护了原粮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确保了“放心粮油”质量,并成为当地市场和外销的主打产品,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好评。 二是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经营粮食的民营粮食加工企业、个体粮食商贩严格审查其粮油仓储设施、原粮保管水平、质检机构、仪器、人员的配备,凡不具备准入资格的市场主体不能从事粮油经营;凡不符合标准的粮油原料不准入库入厂,凡不合格的粮油产品不准出厂上市,对粮食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实行安全信用监管,保证了加工原粮质量。 三是积极开展粮食加工、销售食品安全检查。每年在春秋季粮油安全储存普查中,除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安全储存进行检查外,还组成粮食流通执法检查联合工作组,对三县一区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收购许可证》办理执行情况,收购品种、粮质、价格告示,粮油统计台帐,仓储设施,原粮保管卫生情况,质检机构检验人员持证上岗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要求企业切实做好原粮和成品粮的仓储保管、清洁卫生、质量检验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四是积极开展粮食库存数量、质量清查工作。我们坚持每年都对全市粮食系统储存的各类粮油进行了数量质量清查检查工作,通过清查数量、检验质量,核对帐帐、帐表、帐实,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各类储备粮油、商品粮油数量真实,帐实相符,质量良好。通过卓有成效的监管工作,初步建立了“放心粮油”加工,销售及进农村、进牧区和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近年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是利民惠民的大事,是一项民心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保障农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活跃粮食流通,促进社会和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取得了农民受益、企业增效、行业发展的多赢效果。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