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粮油


实行连锁经营 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



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2004年8月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时,由辛集市粮食局原下属的国有企业黑马面粉厂改制组建的新型股份制公司。我公司现有职工340人,小麦日加工能力500吨,是一个以小麦制粉和“两代一换”为主,并开办粮油经销业务的加工经营性公司。

  几年来,我们在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国家和省两级粮食行业协会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做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坚持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在原来“两代一换”的基础上,成立农村粮油服务有限公司1个,建立农村粮油连锁店238个,建立农村粮油超市102个,通过这些销售网络及时把公司的“放心粮油”送到城镇居民和农民家中,为广大居民和农民提供健康放心的粮油食品,即方便了农民生活,也极大地提高了“黑马”产品在农村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达到了农民高兴,政府满意,企业增效的目的。

  下面,我谨就黑马公司在“开展两代一换、实行连锁经营、建设农村超市”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经营模式,开展两代一换,把放心粮油精品推进农村

  大力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是国家和省开展的一项民心工程,我公司积极响应,主动开展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惠及农民,我们将企业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提出了“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主题,走进了农村市场。

  “两代一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但农村市场竞争激烈,几乎每个村都有小面粉厂,要进入农村市场,每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唯一有竞争优势的是公司生产的“放心面粉”,其质量好,是安全食品。再加上家庭存粮因受环境条件的限制,造成鼠吃虫害、霉变损失很多,把粮食存到黑马后,农民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和损失,滕出了大量的有效时间。这里有一笔小帐可以计算:截止到2009年5月底,黑马共为农民代储小麦273262吨,这部分小麦如果农民自己储存,按国家粮食局统计的数据损失率按5-10%计算,鼠吃虫害、霉坏变质的损失最低为13663吨,按亩产800市斤计算,农民将损失34157.5亩地的产量,也就是说,这几年,黑马为农民增加了34157.5亩耕地的小麦产量。仅2008年一年就为农民减少小麦损失2672吨相当于6681亩耕地的产量。所以“两代一换”对农民生活有利,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新农村建设有利,它不仅减少了农民储粮中晾晒、治虫保管等方面的麻烦,而且方便了广大农村群众,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入,也推动了“放心粮油”在农村的开展。

  为了把放心粮油送到农村,促进“两代一换”业务的开展,方便人们兑换各种商品,我们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营销和服务措施,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农村粮油连锁店。由黑马农村粮油服务公司对连锁店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门匾、统一价格、统一配货、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车辆喷漆(在连锁店的机动车辆上统一喷漆,统一印刷“黑马物流”四个大字),在每个连锁店配置店长一名,店员一名,连锁店店长是由服务公司经过调查精心考核的黑马辅助员工,由他们负责本村农民存储小麦的运输和存取兑换工作,农民不用出村,就可以兑换到需要的优质放心粮油食品。

  同时,我们制定了农户存粮随来随存、不收保管费、存期不限、随时可取、公司对农民均以小麦实物保兑的实惠且实际的代储办法,保障了农民利益。在1997年,我们运用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在辛集市成立了第一批20多个黑马农村粮油连锁店,连锁店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生活,解决了农民储粮难的问题。而黑马更是以百倍的热情和努力实践着“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经营方针,把健康放心粮油送到农村,为农村父老乡亲的一日三餐服务。

  二、注重质量管理,让农民吃上放心粮油

  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只有卓著的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占领市场。为了打造过硬的产品质量,我们建立了“营养、安全、方便、健康”的质量方针,不符合标准的小麦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生产和经营统一纳入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之下,从而保证了黑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我们以安全健康为已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规,争创百姓放心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黑马”面粉、大米首批通过河北省QS食品市场准入;“黑马”面粉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放心面”称号;被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被授予河北省新特优农产品金质奖;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黑马”商标也被评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黑马连续两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认定为“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先进单位”。

  三、完善服务体系,方便和丰富农民生活

  几年来,随着“放心粮油”工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构建起了“黑马农村粮油服务有限公司——黑马连锁配送中心——黑马农村连锁店/超市”的经营网络。起初,为了方便农民,在存粮上,我们直接在农村设存粮点;在兑换上,划分了8个送粮小组,配置了8部箱式送粮车辆,定时定点到各存粮点存送粮食。随着“两代一换”业务的迅猛发展和农民需求不断提高,那种直接设点的格局已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我们及时成立了配送中心和网点管理办公室,在条件成熟的村庄设立了黑马农村粮油连锁店,实行六统一的营销战略,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存取兑换。从2004年起,我们相继把75家条件成熟的连锁店升格扩建为黑马农村超市,经营兑换的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面粉丰富到了如今的米、面、油、酱油、醋、杂面、挂面、方便面、啤酒、饮料、小杂粮、食盐、酱菜、火腿、饼干、八宝粮等五十多个高中低档粮油食品和日用百货、生活用品等4000多种日用商品,农民不用出村便可以拿粮本兑换到所需的生活日用品,丰富和方便了农民生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为了提高农民们对黑马的认知度,密切与农户的关系,我们在加强服务的同时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送文化下乡,送娱乐下乡,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为此,我们每年4、5月份都要利用麦收前的农闲期间,组织文工团和电影放映队到农村进行两个月的黑马文化月活动,春节期间开展百村万户贴春联、送福字、挂历、吊挂、挂灯笼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宣传月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播黑马精神,介绍“放心粮油”知识,以提高黑马在农民心目中的认知度。平时,我们还不定期开展存粮农户的回访调查工作、定期召开连锁店店长会议,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批评落后,改进工作,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了连锁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存粮户的存粮积极性。反过来,又更加促使我们加大了质检力度和服务水平,保证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2002年我们投资500万元,征用40亩地,建起12个货台和8个粮仓,仓容规模达到了6万吨;2003年投资1200万元对日处理小麦70吨的旧车间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并新建一条年产挂面5000吨的挂面生产线;2004年又投资150万元新建了日产50吨的大米、小杂粮整理制粉车间,2007年我们又新上一条日处理小麦500吨的制粉车间,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服务能力。

  凭借完善的质量管理、营销网络和服务措施,我们已在辛集及周边县市建立了238个农村粮油连锁店和102个农村超市,辐射村镇达到了400多个,覆盖了辛集市及周边50公里内80%的村镇,占领了辛集市及周边80%的农村粮油市场,服务人口达到了12万户50多万人口,黑马面粉的生产能力也从1997年的日处理小麦70吨达到了如今的日处理小麦500吨。黑马产品更是以“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深深的植入了农民心中。

  我们的作法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支持。2003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粮食经济学会组成联合调研组对黑马的做法进行了一周的调研,形成了《关于“河北黑马为农民解决四难”的调研报告》上报了国家粮食局。

  2005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来黑马进行了两天的工作调研,对黑马这种产、加、兑、销联动的服务体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同年,国家粮食局纪检组组长杨兵来黑马视察,对黑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6年,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来黑马视察,对黑马在农村建设黑马超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对黑马为农民解决四难的做法作出了批示: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后,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如何改革、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粮食加工企业如何发挥龙头作用,要推广黑马经验。

  2007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再次到黑马进行调研。

  2008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分别来黑马调研。

  河南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组织本省粮食系统负责人近百人到黑马学习连锁经营经验。

  2009年3月,河北省粮食局局长徐受棠、石家庄市粮食局局长翟立献到黑马视察,并指示对黑马连锁经营进行专门调研,在全省推广黑马经验。

  各位领导,与会同志,我们公司在各级政府和粮食局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2004年、2006年、2008年黑马公司连续被确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河北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十大粮油加工企业之一;2005年黑马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同年,黑马农村超市通过了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的验收并给予了资金支持,黑马公司也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万村千乡”工程示范单位;2005、2006年黑马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先进单位”,被石家庄人民政府授予公司集体“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被省总工会和石市总工会分别授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被省粮食行业协会和省粮食局认定为“诚信致富先进企业”。

  虽然我们在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继续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