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粮油


开办“便民粮店”,为服务“三农”开辟新天地



陕西省礼泉县粮食局

  礼泉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渭河谷交汇地带。全县辖15个乡镇317个行政村,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5.6万亩,其中粮田面积29万亩(不含复种面积)。正常年份粮食产量14.5万吨,年粮食消费量24万吨,产销缺口9.5万吨。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由原来18户减少到7户,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人数由原来1301人减少到300人,这部分人员除有18人(原国有企业法人代表)没有进行国有身份置换外,其余人员全部进行了身份置换,并与新的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关系。

  我们从1997年开始创办“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并伴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直接服务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的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开辟新径

  我们创办“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适逢全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峰期。当时,果林面积迅速扩大,粮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生产严重萎缩,商品粮需求剧增,特别是农村这一块增幅较大,北部旱塬地区甚至出现了95%以上的农户都要靠买粮吃。一个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变成了商品粮销售大县,且产销缺口逐年加大。我们粮食局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农村这一块直接用于口粮消费的粮食达到8500万公斤,且这部分粮食有6000万公斤需要从县外购进,粮食市场消费的潜力很大。与此同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员负担越来越重,粮食职工由1993年的568人增加到1997年的1150人,4年增加了1倍多,加之粮食业务单一,经营有限,企业困难,举步维艰。为了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迅速占领农村粮食销售市场,县粮食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果断决策,及时提出了在农村创办“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让职工回家“上班”。这一措施的实施,当年就解决了近100名职工的工作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从业人员达到518人,这支新的粮食职工队伍,一头连着国有粮食企业,一头连着农村粮食市场,为粮食流通工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创新机制,建立网络

  我们“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在创办初期,结合地域、交通和职工家庭现状,先在北部果林起步较早、缺粮严重的旱塬地区开始创办,取得经验后,在灌区全面推开。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创新,在管理机制上,这项工作由县粮食局负总责,具体业务工作划归到局机关经营科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的总体规划、网点建设、业务指导、协调服务、监督检查等。粮改后,他们又成立了粮油配送中心,代替经营科行使管理职能;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立相应机构,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加强对这项工作的业务指导;从事家庭便民连锁经营人员,每年都与企业签订营销协议,通过这种方式,约束双方经营行为,并在经营活动中,实行销售量与个人收入相挂钩,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机制。在经营模式上,采取连锁经营,并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后盾,以粮油加工企业为支撑,以农村便民粮店为销售点,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网络,有效地发挥了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在经营环节上,我们不断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做到了“六统一”,即:统一经营标识,统一门牌编号,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配送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结算方式。在网点建设上,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县“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已由当初的58户发展到现在的198户,辐射全县及周边地区400多个行政村。

  三、“龙头”带动,政策扶持

  十年来,我们把创办“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当作搞活流通、保障供应、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实施“龙头”带动。1999年我们投资500万元对县属粮油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注入200万元流动资金,使这个多年停产并以油脂加工为主的企业开始启动,技术改造后,日生产能力达到了110吨。同时,鼓励支持县属城关粮站出资80万元对家宝面粉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日生产能力达到120吨。阡东粮站出资90万元,建成了千禧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日生产能力达到80吨,粮改后,阡东粮站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所属加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系统内号召原职工集资入股,先后集资350多万元,在原有面粉企业的基础上,对其设备、厂房进行更新和改造,使其加工能力由过去日产80吨增加到200吨,此面粉企业现更名为馨品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方便连锁经营,上述三个加工企业,都配有自备车辆,实行就近销售和送货上门服务。由于他们生产的粮油产品不仅质量可靠,符合当地消费习惯,而且信用良好,产品销量与日俱增,使企业实力逐年增强,现已成为市县粮油加工的“龙头”。龙头带动,使“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发展壮大。2001年,县粮油加工厂生产的“礼华牌”二级菜油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免检产品”,被陕西省粮油质量检验站确定为油脂定点取样单位,两个面粉加工企业生产的面粉都获得了QS质量认证。二是实行政策扶持。当初对开办家庭便民粮店的人员,以所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单位,由各企业提供磅秤、售油器和油桶等必需的销售量具,并给每个家庭粮店价值5000-10000元的成品粮油作为启动和周转,与此同时,明文规定:保留这部分人员的国有身份、享受相关待遇,其营业证照挂靠所在粮食购销企业,销售所需成品粮油按职工原有归属,由所在粮食企业按照提前预约、免费送货制度实施配送。粮改后,以前各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的周转实物全部收回,各便民粮店经营人员用身份置换金及时投入,作为流动资金保证了粮店经营正常开展,营业证照由县粮食局统一协调,挂靠到三户粮油加工企业。成品粮油由三户加工企业配送,继续实行提前预约,送货上门,有偿服务,钱货两清,送货价格以低于市场价每50公斤面粉1元、菜籽油1~1.5元的价钱让利给便民连锁粮店,他们之间结成了新的经济扭带,经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近三年,经营品种由过去的米面油10多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日杂、百货等100多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不同消费者的生活需要。

  我们礼泉县“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历经10年风雨的洗礼,由当初的一颗春苗逐步成长为全县粮食流通领域的一颗大树,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看,一是占领了广大农村的粮食销售市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引导消费,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粮店职工用顺口溜描述自己当上“老板”的经历。“粮站分流下了岗,家庭粮店把班上,粮油米面啥都有,方便乡党不远走”。二是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粮食企业分流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创办“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经营的直接人员达到198人,参与三个粮油加工生产的一线人员达到120人,带动相关经营环节从业人员达200人,三项合计518人,这个人数占分流安置人数的41%;三是拓宽了粮食销售渠道,发挥了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提升了其粮油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近三年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每年销售成品粮食5400万公斤,菜籽油720万公斤,分别占农村市场销量的60%和33%,使国有粮食企业生产的“放心粮油”走进了农村城乡千家万户。这种连锁模式的良性运转,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其一,通过便民连锁粮店销售的粮油分别占到三个粮油加工企业同期产量的81%和63%,企业的产量和销量均比以前提高了30%。其二,全县“职工家庭便民连锁粮店”的收入逐年增加,近三年,每年实现利润都在305万元左右,平均每个粮店1.5万元,其中最高的达到3万元,最低的8000元;第三,三个粮油加工企业的利润连年攀升,近三年来,企业每年实现利润都在120万元左右,其中县粮油加工厂实现利润80万元左右,两个面粉加工企业实现利润各20万元左右。就这样,风雨兼程创业10年,我们礼泉县粮食人闯出了一条城乡粮油购销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今后我们将与时俱进,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如即往的做好城乡粮油购销工作,创新和完善城乡粮油购销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