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粮油工业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李海平先进事迹



真抓实干求创新 振奋精神创佳绩

  李海平同志,是伴随着云南省粮油工业公司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的一名企业管理者。18年来,他从公司财统部经理岗位起步,先后任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经理、党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个岗位上都可以看到他显著的业绩,他的成长得到了公司广大职工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作为一名多年来为粮食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企业干部,他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做事,一心一意为公司的发展,为云南粮食安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006年,李海平任公司经理之后,在以他为首的公司班子领导下,公司以储粮安全为宗旨,以粮食市场为导向,通过改革创新促发展,通过强化管理增效益,公司的规模逐年扩大,公司的效益显著增长。2008年,公司资产跨上了亿元大关,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利润342万元,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1~8月,公司实现总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总额150万元,企业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经营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成绩的后面,无不凝聚着李海平同志的智慧和心血。

  李海平同志始终把确保云南粮油有效供给、确保云南粮油市场基本稳定、确保云南粮油质量安全、确保灾区粮食供应不断档、灾民救灾救济口粮有保障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09年秋天,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给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李海平同志作为企业负责人,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顾全大局、身先士卒、忘我工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粮食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确保粮源和市场供应以及平抑粮价上涨势头,他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日,亲自带队三次前往省外粮食主产区组织粮源,协调运输,及时有效地做好粮食采购和调运工作。抗旱救灾期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东北成品大米1300吨,按略低于市场价格在昆明粮油市场挂牌销售,有效平抑了昆明粮食市场价格,保障了市场和灾区的粮食供给。

  2007年,云南省粮食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粮食动态储备思路,确定将省粮油工业公司为动态储备试点单位。经过2007、2008两年的实践,公司较好地完成了试点工作。通过总结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在突发事件、大灾大难面前,李海平同志带领全体职工在政治上、行动上与省委、省政府、省粮食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动态储备粮品质稳定、粮源充足的优势,发挥公司铁路专用线、仓储设施的优越条件,加快粮源筹措和粮食调运,加大对市场的投放力度。抗震救灾期间,投放市场,重点供应机关、学校食堂的动态储备粮共19160吨,并且保证粮价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一律不上涨,确保了粮食的有效供给、确保了市场基本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公司粮食每年轮出都达到顺差,对此,李海平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他有敏锐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他非常关注粮油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大量的国际、国内粮油信息资料,并能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瞬息的变化,连续几年公司的收购价格和轮出价格都在市场的最佳价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二是收购时机把握非常到位。什么时候开始收购水稻,什么时候收购小麦,价格何时调整,李海平同志总是把握自如而且科学合理。这几年在粮食收购工作中他把握一个“早”字,早筹备资金,早动手,看准了行情马上就办,从不沿袭别人的收购套路,总是在别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先走一步,大家都说他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都为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如2008年6月,他敏锐地观察到粮食价格产销倒挂,即昆明粮食市场销售价格已经低于粮食主产区价格的这一异常现象,他及时做出决定,减缓贸易粮的销售。2009年初,产销两地粮食价格理顺后销售,仅这一项决策,使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他认为珍视信誉是企业的基本品质,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近几年,鉴于云南省内粮源趋紧,省内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公司主动退出省内粮食收购市场,积极主动向省外粮食主产区进军,不断开拓新的粮源基地。连续5年,公司每年需要轮进的储备粮和经营的贸易粮5000多万公斤,都是从粮食主产区购进,收购市场这一头,基本形成了以外埠市场为主的格局。千里之外调粮,诚信第一,没有互信,那正是货到地头死。质量问题、数量问题、运输问题等等难题,一旦出现,要靠法律解决这些问题,千里之外的官司,作为企业是打不起、等不起、赔不起。重合同、守诚信,关键是诚信,有了诚信,合作双方就会自觉地遵守合同,出现问题,双方就会主动协调,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确保合作的成功。在李海平同志诚信理念的引导下,公司资产优良,连年被农发行评为AA级资信企业,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黄金客户称号。正是以诚信为本,公司先后同吉林、黑龙江等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往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合作是企业扩展的捷径。李海平同志深感自己不仅肩负着服务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推动企业发展的经济重任。对此,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保质保量完成储备粮轮换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为此,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经营理念指导储备轮换的具体实践,通过近几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解决云南省食用油缺口问题,保障云南食用油安全,2007年在省粮食局的支持和帮助下,李海平同志争取到与国内最大的食用油生产销售企业──中国益海嘉里集团的合作机会,以股份制方式合资成立云南(益海嘉里)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通过与益海嘉里集团的合作,使公司盘活了现有土地,充分利用人、财、物资源,发挥了铁路专用线优势。通过一年多的合作,年中转不小于20万吨的储油罐及年产能力3.5万吨的食用油包装生产线在库区落户,为确保全省食用油安全奠定了基础。至2009年底,云南益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生产销售22升软包装油及散装食用油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益海粮油项目的建成,对缓解云南省食用油紧张、稳定食用油市场,起到了重要的调剂作用。同时,公司抓住机遇,积极拓展经营项目,及时介入饲料原料销售市场,仅一年多时间,就取得销售饲料原料40000多吨,销售收入达8500多万元。

  企业竞争靠人才、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工。在工作中,李海平同志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推行民主管理、倡导人文关怀等措施,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一是班子做表率,在李海平同志的带领下,不管是工程建设、外地调粮,还是节假日、夜间值班等急、难、险、重任务,都有班子成员走在前面,为职工树立榜样。二是抓中层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构建平等竞争的舞台,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加强了中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加强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三是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李海平同志还坚持定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粮食业务学习,不定期地到兄弟库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储粮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上下思想统一、团结一心,精神面貌、工作劲头、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增强。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激发发展活力。近年来,李海平同志不断加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力度和范围,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凡是涉及重大经营决策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均提交职代会表决,推进了企业民主化管理进程。健全完善公司财务管理,推行司务公开,依法维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竞争上岗和中层述职报告中,让职工担任评委,整个过程接受职工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一系列民主措施,激发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为企业的民主管理、和谐管理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李海平同志以团结求稳定,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为寻求公司的发展,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开创公司新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调控实力和较好诚信度的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成为了确保云南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李海平同志由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2006年被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粮食局评为全省粮食系统先进个人。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授予全省粮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省级粮食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改革创新优秀企业家”称号,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抗旱救灾先进个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