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省粮食储备库主任白泽澄先进事迹



临危受命 不负重托 三救企业于生死存亡关头

  陕西靖边省粮食储备库主任白泽澄,20岁大专毕业后进入粮食行业,曾三次站在粮食行业改革与竞争的风口浪尖,三次挑起靖边县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大梁,三次救企业于生死存亡关头。他带领靖边粮食企业在榆林市粮食系统创下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实现扭亏为盈,第一个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第一个打造特色企业文化。有人说他是“救火队长”,有人说他是“粮食英雄”,但他自己却说自己最多算个“行家里手”。

  一、勤学苦练强才干,脚踏实地谋发展

  白泽澄勤奋好学是大家公认的,用同事的话说就是“结婚前两点一线,单位—书店,结婚后三点一线,家—单位—书店”。单位上,白泽澄是最忙的人,但无论工作多忙,他都要挤出大量时间来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努力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1992年,中国粮食行业面临着第一次大考验,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供应第一次走入市场。当时,和全国各地的粮食企业一样,靖边县粮油加工厂也毫不例外地陷入了困境,几乎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94年,粮食行业改制后的第3年,靖边县粮油加工厂已经停产两年多,亏损20多万元。在企业深陷泥潭、亏损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白泽澄临危受命,被公选为靖边县粮油加工厂副厂长。上任后,白泽澄每天白天晚上吃住在单位,亲自动手并带领大家搞技改,不分昼夜跑市场,从此,靖边县粮油加工厂里重新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那一年,靖边粮油加工厂不但没有再赔钱,而且第一次实现了扭亏为盈,这在榆林市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算是第一家。

  二、运筹帷幄讲策略,创新思维拓市场

  “善于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并结合各种专业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这是陕北某报一位记者采访白泽澄后给出的评语。白泽澄就是这样一个人,它不仅肯吃苦,关键是肯动脑,工作有创新。世纪之交,全国粮食行业竞争日益强烈,靖边粮油加工厂又一次陷入困境。2002年,靖边粮油加工厂经过第2次改制后,更名为靖边县粮食收储公司,白泽澄任经理,他再一次站在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上,每天做梦都是如何把企业带出困境。针对公司一无生产车间,二无收储场地的现状,他提出开拓成品粮经营的设想,利用公司仅有的3间门面房,开设了第一家粮油精品店,创办电话粮店,这在全国属于首创,并第一次提出免费为顾客送货上门,这在全榆林市当时绝无仅有。不到一年时间,靖边粮食收储公司的成品粮市场占有率达到50%,粮油质量达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公司的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称赞。

  三、凝心聚力搞营销,现代管理赢未来

  改制重组后的陕西靖边省粮食储备库,因经营不善,职工每人每月只能领到不足500元的生活费。为改善储备库经营现状,组织经多方考察后,2007年1月,委任已提拔为靖边县粮食批发市场办公室主任的白泽澄兼职陕西靖边省粮食储备库主任,他再一次挑起了振兴储备库的大梁。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到周边县区先进的粮食储备企业学习取经。他还自己研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在企业内部办起了培训班,自任讲师。此时,他大胆推行企业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职工收入所得与工作绩效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3年多的艰辛努力,2009年,陕西靖边省粮食储备库粮食经营量由2006年的1.2万吨上升到12万吨;企业盈利由2006年1万元提高到56万元;职工年收入由2006年6000元提高到7.4万元。三项指标均增长1000%以上。

  四、艰苦朴素保清廉,惜贫怜弱送温暖

  白泽澄从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在工作和生活上一切从简,从不浪费,从不挥霍。他关心下属,和大家亲密相处,职工及其家属生病有难,他都要亲自登门拜访。“坚韧、奋进、责任和有爱”的企业文化,时刻激励着职工,引领企业不断强大。他善于助人,热心慈善事业,几年来,他在关照社会鳏寡孤独和留守儿童等慈善事业中做出了很大贡献。2007年,他在一次下乡搞市场调研时,与农民闲聊间得知王渠则镇有3个父母双亡的孩子无人照看,流浪街头。他非要见见他们,并随即进行了帮扶,并把王渠则镇定为单位献爱心基地。几年来,他为很多孩子提供了衣食、上学、就医之需,让困难儿童得到了社会的关怀。

  白泽澄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他把自己的20年青春奉献给了粮食事业,他奋斗过,彷徨过,甚至失落过,但唯独没有后悔过。他多次带领企业突出重围,企业连续多年获得了榆林市政府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粮食流通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他个人也多次获得市县多次表彰奖励。但是面对荣誉,白泽澄只有一句话:“都是大家做得好,我只不过应个名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