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红寺堡区粮食购销公司经理王希银先进事迹



俯身大地 心系移民

  面对全国最大移民开发区──吴忠市红寺堡区20万搬迁移民的粮食物流,23.5万亩退耕还林粮发放,在当前区内很多粮食购销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红寺堡国有粮库从无到有,实现市场的有序化引导……说起这些骄人的成绩,不得不说红寺堡区粮食购销公司经理王希银。他白手起家,七年磨一剑,让当地粮食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彰显出国有企业敢为人先、服务基层的社会大爱。

  临危受命 一诺千金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红寺堡区自从1999年建立移民开发区后,由于缺乏粮食购销企业,一时间老百姓因缺粮而无处购买;加之没有市场引导,只能种植常规作物而贱卖。为讨生计,很多移民只能在原居住地和红寺堡“两头跑”,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活跃当地的粮食流通和及时地将退耕还林补助粮发到移民群众手中,真正让移民群众“扎根红寺堡,建设新家园”。2003年12月,曾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长的王希银服从组织安排,被任命为扶贫办副主任兼粮食购销公司经理,着手解决当地移民卖粮难,实施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通过保护价收购政策,打击市场上压价收购行为。自此,王希银从一名国家公务员转变成了事业编制的企业管理人员。

  当时红寺堡开发区建区不久,粮食工作摆在王希银面前的是下欠27名职工4年工资和240多万元债务,加之自治区内很多粮食企业负债经营或破产的环境压力,一些要好的政界朋友劝他:现在全区粮企都在改革,你一个行政干部却要淌企业这潭浑水,万一弄砸了,就不好回头了。他却毫不动摇:“粮食是安天下的大事,既然组织上让我临危受命,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闯出一条生路。”这就是王希银就职后的工作信念。

  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一方面积极学习粮食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虚心求教,针对红寺堡开发区经济基础薄弱、移民定居率不高、粮食市场购销不畅的实际,他着手制定了“一年稳定市场、三年夯实基础、五年迈上新台阶”的整体工作思路。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首次在红寺堡开展了粮食流通市场清查工作,依法取缔了一批不法粮商,与此同时,他积极跑银行,协调关系,终于使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规,红寺堡社会粮油商品流通的管理、调控、粮食的收购和退耕还林补助粮发放等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

  最生死攸关的难关出现在2004年,当时自治区决定把红寺堡移民退耕还林粮全部折算现金发放,这无疑让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彻底断了主要业务,使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而很多乡镇书记因移民缺粮,纷纷上门“借粮”。“两难”之下,王希银先后前往自治区政府、粮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业局等部门跑了一个多星期。最后争取到红寺堡开发区享受宁南八县同等待遇,70%以现款兑现,30%以粮食发放,让企业度过了难关,让退耕农户领到了救命粮,而他整整瘦了5斤。

  情系移民 践行诺言

  在红寺堡粮食购销公司会议室里,挂满了移民们送来的“万家苦乐记心头”“两袖清风 情系人民”等字样的锦旗,表达着老百姓对王希银多年如一日为移民上门送退耕还林粮的感恩之情。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农民领取退耕还林粮来回需用一天的时间,而且手扶拖拉机、三轮车到处都是,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和群众的费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王希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将退耕还林粮直接拉到每个村头进行发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降低了群众领取退耕还林粮的费用,避免了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涉及千家万户的23.5万亩退耕还林补助粮,仅一年就要7050吨直接发放到户,7年下来公司要承担上百万元交通成本。”公司会计吴建民如是说。当时移民的土地效益低,就指望这些粮来救急。公司发粮更发责任,赢得了移民对自己的信任。如今农民更愿意把生产的玉米销售给他们信赖的人。购销公司占有了近四分之一的收购量。

  2007年,由于受国内市场行情影响,红寺堡、中宁、同心等地的玉米出现严重滞销,很多经销商拒绝收购,令众多种植户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关键时刻,王希银勇担社会责任,冒着亏损经营的压力,义无反顾地向农发行贷款2800万元,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敞开收购1.8万吨玉米,化解了农民卖粮难危机。

  这些年,王希银还利用订单农业模式,调整移民种植模式,向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靠拢。发展当地油葵种植面积2万亩,新品种玉米种植扩增13万亩。每年在收购季节,公司在各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设立粮食收购点,使红寺堡开发土地源源不断地产出“真金白银”来。

  固定资产由零变千万 职工收入翻番

  受限于红寺堡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红寺堡粮食购销公司仓储和办公设施一直难以改善,王希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踏进自治区相关厅局的门槛,协调项目资金。经过王希银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当地政府划拨60亩土地的基础上,争取资金295万元,自筹105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库容3000吨的红寺堡中心粮库,安装了存储5000吨粮食的钢罩棚,新建1131平方米的办公楼,结束了红寺堡没有国有粮库的历史。

  在2008年吴忠市开展的两大工程中,王希银带领职工苦干3个月,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吴忠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两大工程优胜企业荣誉称号。

  如今,公司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办公条件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职工工资从7年前的300多元提升至现在的1500余元,公司固定资产从零积累至980万元。

  在宁夏各县区粮食系统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红寺堡粮食购销局面却“一枝独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盈余,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喜人局面。一年一个台阶,业务量稳步攀升,经营状况跨入全区前三名。

  履行职责 开拓创新

  “老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的利益才是衡量粮食工作是否到位的唯一尺度。”王希银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他大力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活动,实现了“放心粮油”在各乡镇和移民居住集中的行政村的全覆盖,使得“三进工程”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走在了宁夏全区前列。2006年和2009年,红寺堡粮食购销公司得到自治区粮食局通报表扬,并获得全区退耕还林粮发放先进单位。

  面对近年来全国旱涝灾害频发,地震灾害防不胜防的状况,该公司积极向红寺堡区政府汇报并同意在该公司代储成品粮300吨,可一次性满足12万人5天口粮,确保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红寺堡有粮可调,开创了宁夏全区县级成品粮储备先河。

  为了整顿当地的粮油市场秩序,该公司多次邀请区、市两级有执法主体的粮食主管部门,对红寺堡区的粮食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管。他以“兄长”身份指导健全粮油经营户的台帐统计和报送制度,建立起符合红寺堡实际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

  王希银从而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一致褒奖,在每年举办的政府窗口单位与行业评议当中,红寺堡粮食购销公司均保持在前三甲之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王希银的工作节奏更快了,正在为成立红寺堡区粮食局不断奔走。而且为落实好学生营养早餐和放心粮油配送,他专门成立了便民物流配送中心,目前正在为培育发展10万只蛋鸡产业的建设和车辆配置及人员培训而费尽心机。

  “便民流通服务配送率要达到95%的行政村,一定要在2010年8月实现。”王希银自信的说。

  “受惠于王希银多年坚持送粮上门,老百姓与他亲如一家。连续7年,该公司始终保持了粮食质量和服务等投诉零记录。”红寺堡区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铁感慨,保持这样的记录,实属不易。在2009年度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中,王希银本人也被自治区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评为全区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先进个人。

  “工作的创新永远是无止境的,就看你是否俯身大地,心系移民”。这就是王希银一如既往“俯身大地、心系移民”的动力源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