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粮食储备库主任王海明先进事迹



安全管理创造价值 敬业爱业实现自我

  王海明同志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马坊面粉厂、商业厅机关服务中心、青海省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西宁粮食储备库、青海省西宁陶家寨粮食储备库任副厂长、主任、董事长、库主任等职。2008年调任青海省西宁粮食储备库主任。

  由于丰富的工作经历和长期的领导工作经验,他不仅对粮食企业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深谙企业管理之道。他一贯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仅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在行动上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始终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人生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特别是在青海省西宁粮食储备库工作的这些年里,他一年一个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年上一个台阶,多年保持企业经济增长态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省有关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先后18次被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粮食局等单位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多次被国家粮食局评为“一符四无”单位;2005年被中储粮总公司授予“中央储备粮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至2006年连续三届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标兵单位”;3次被青海省直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2005年10月、2009年1月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6月被国家粮食局评为“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

  身为领导干部,王海明首先视自己是一名储粮人,他以对政府负责,让人民放心的高度责任感管好储备粮。为了确保储备粮的安全,他始终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在他崇尚的企业价值观“安全、管理创造价值,敬业、爱业实现自我”中,安全也在第一位。在他的每日言行中,安全二字无时不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仅用完善的制度去完成,而且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多年来,他是库里最早上班的人,也是最晚下班的人,每天当职工到库时,他已经巡查完了库里的角角落落,确信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时,他才回办公室开始日常工作。如果在巡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他都会马上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召开现场处理会。他都会强调安全无小事,再小的安全隐患也是头等大事。每天晚上当通勤车开出库门后,他确信值班留库人员均已到岗后自己才离开库里,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对安全心中有数。

  为了储备粮安全,他无一日不在思考创新,短短的两年时间,他动员全员耗时一年,成功推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从粗放走向了精细,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机制,在管理上有了质的飞跃,各岗位、每个人工作流程、行为得以规范,为储备粮安全构建起了坚实的管理体制。为此,他精读细验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学习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经验,可谓用心良苦,耗尽心血。

  不仅如此,他还努力探索储备粮品质化管理新技术、新途径,深入调查研究,在库房基础建设和新技术应用上下功夫,争取和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从库房门窗、管线、密闭性完好到屋面防辐射降温涂层及电子监测粮情等科技手段的引进,力求基础建设与科技手段双管齐下,使企业储粮条件位居省内前列,是省内同行公认的一流粮库。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历中,他同样深知榜样的力量。如果将说与干按比例区分,可以说他说两成干八成。他除了日常事务需要在办公室处理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生产一线和在职工中间度过的,从百余斤的粮袋子到数十斤的米面,说搬就搬,说扛就扛,时时身体力行的给职工做榜样,在无声的行动和滚落的汗水中不仅鼓舞着职工的干劲,而且感染着职工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使这支队伍成为了省内粮食系统出了名的“铁军”,在历次应急实战中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特别是在“4•14”玉树大地震中,他坚决执行上级各项抗震救灾指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克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沉着组织,指挥应战,地震当天即抽调精干力量,组织第一批救灾物资奔赴灾区;他情系灾区,个人先后为灾区捐款1300元,组织干部职工为灾区捐款36700多元,并调装指令救灾物资,抽调第二批援助人员赶赴灾区;第三天组织全库共产党员以多交党费的形式再次捐款19300元支援灾区抢险工作。他组织专业骨干8人次赴玉树灾区常驻救灾,60余人次赴玉树进行抗震救灾工作。他同时注重发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在接收、押运、发放多批救灾大米工作中,亲临作业一线,带领全体职工加班加点,无论一天接收多少车皮的大米,他都坚持救灾粮押运刻不容缓,做到救灾粮绝不落地,当天对装,当天出发,无一批次救灾大米因故延误过装卸、押运和发放,得到了各级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仅在玉树救灾大米装卸一项工作中,他个人就装卸了上百吨,组织干部职工完成装卸作业达3万吨,不仅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且以实际行动为全库职工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大干部的敬佩。

  在他的领导下,库区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后,他将目光开始移向了人这一要素。他情系企业的同时,心向职工,将人视为第一财富。近几年,在他的关怀下,职工从热饭到午休、从娱乐到健身的条件、场所、设施不断改善,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工作条件大为改善,使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并使这种热情转化为业务工作的动力,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为该库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同时,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企业和谐发展成果显著,在他的主持下确立的“安全、创新、和谐、增效”的企业意识及“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创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各级领导者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措施在企业中得以深入人心,发挥出了极大的效能作用,使企业储备粮安全、品质化管理工作及节能减支,增产增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均处在省内同行业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已经纳入了王海明的工作日程,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想也在他胸中也已形成,一个3年初期,5年中期,10年长期的建设蓝图已经绘就,将企业管理推向更高层次的计划开始着手实施。他就是这样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