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应栓先进事迹



创新机制谋发展 深化企改求和谐

  胡应栓2004年从海军福建基地后勤部副部长岗位转业到地方,2005年1月任浙江省舟山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围绕粮食安全这一总目标,胸怀大局、恪尽职守、敢闯敢干、求真务实,为全市粮食市场体系、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粮食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2005年以来,舟山市粮食局连续5年获得省粮食局考核一等奖。2005年,市军粮供应中心被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总后勤部评为“全国军粮供应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再次被总后勤部、人事部、财政部授予“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 确保军民粮食供给安全

  胡应栓生在山东长在舟山,长期在海军舟山基地从事后勤工作,对舟山军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舟山的粮食产销情况相当熟悉。他常说“工作要创新,必须做到用心”。舟山作为海岛城市,粮食历来产不足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产粮食急剧减少,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全市年需从外埠采调17万吨口粮,粮食市场风险和调控难度越来越大,作为粮食纯销区的局长,胡应栓深感责任重大。他广泛调研,把省际间的粮食产销合作、粮食应急保障作为重点课题进行探索,通过与粮食主产区的交流、沟通与产销合作,在2007年底明确提出建立政府层面的储备粮购销渠道和方式,目前已在安徽、江苏、湖北和东北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储备粮和军粮产销合作关系。每年采调粮食供应市场10万余吨、地方储备粮补库23000余吨,军供粮食5000余吨,确保了粮食市场的稳定。在储备粮轮换上,研究制定了“公开竞拍,统一定点,联合采购,集中结算”制度,2006年以来实行竞价销售,加快了轮换速度,降低了轮换成本,保证了粮食质量。同时,组织修订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和《预案操作手册》,落实各项粮食应急预案措施。他多次出面协调,争取市财政补贴,将民营粮食企业的部分周转库存纳入政府调控体系,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2006年,为提高军粮应急保障能力,他在全国粮食系统内首次组织军粮应急保障演练,受到国家局、省局和部队的好评。为提高军粮管理透明度,保证军粮质量,降低成本费用,2007年,在定海和普陀山区域内实施军粮统筹配送。为适应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趋势,他提出开办“军粮超市”,采用“主副并进、以副补主”的经营方式,借助军供品牌优势,做足做好“军”字文章,突出搞好精品粮油和优质杂粮的供应。为此,他每到一个地方,必到农贸市场和商场,购买粮食及制成品,了解当地的粮食品质和经销情况。每接待一次客人,总要询问当地的粮食特产,请对方寄来样品。并组织人员对收集到的粮食进行品尝,从中选择适合本地人口味的粮食品种进行推广。在他的大力推介下,商场中精品粮油和杂粮琳琅满目,市民口口相传粮食部门有好粮。

  抓住机遇 促进粮食产业快速发展

  胡应栓来到粮食局工作,十分强调“粮食工作要发展,必须从全局谋划,着眼长远”。当时,正逢国家拟定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他深刻地认识到舟山能否列入规划,对舟山发展港口粮食物流和保障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五年来,舟山粮食局把建设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列入全局重大工作事项,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发展改革委和粮食局等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在国家、省粮食局的引荐下,邀请国内外粮食专家、粮食协会和大型粮食企业代表到舟山考察粮食物流。两年内先后有65批次500余人专程前来参观考察,有力地扩大了粮食集散中心的影响。在舟山粮食局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介下,集散中心建设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的认可和关注。《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把舟山定位在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粮食物流集散基地。2002年以来,整个集散中心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余亿元,实现了粮食物流“四散化”。目前,中海粮油、省级储备中转粮库、英博啤酒和浙江泰丰粮油等四家大中型企业先后落户集散中心。

  2009年,粮食流通量达到250万吨。2010年,中海粮油大豆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进入我国同类企业前十位。省级舟山中转储备库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集散中心中转库容增加到13万吨,将进一步提高集散中心在全国粮食物流业中的地位。2009年,黑龙江粮食龙头企业──泰丰米业的董事长在胡应栓多次推介、陪同考察后,终于决定在集散中心投资1.4亿元,建造3万吨仓储和300吨大米加工线,该企业将使舟山与东北主产区建立起一条稳定的产销渠道,有力促进集散中心粮食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完整。

  开发资产 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胡应栓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为企业资产整合开发和转型长期费尽心血。针对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他坚定地说“要千方百计盘活资产,绝不能吃子孙饭”。他一有空就下企业、上小岛,他到过舟山粮食部门每一块土地、进过每一条地下库、察看过每一处资产。当看到企业职工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时他心急如焚。2002年底,市粮食局所属企业完成改制,七家城区企业的人员和资产由城区粮油公司管理,五家农村粮管所的资产由农村粮油公司管理。企业改制后,两家公司并没有及时对土地和房屋的产权所有人办理变更手续。城区的资产粗放经营,收益低下。农村的资产点多、面广、分散,管理难度大,实际管理存在缺位现象。至2005年,两家企业共有赡养人员360多人,通过资产出租,年收入123万元,而常规性年支出需224万元,且经费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企业靠变卖资产弥补资金缺口。

  为加强国有粮食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胡应栓多次组织调研,积极探索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创新,通盘研究存量资产处置方案。2007年6月,经他提议城区粮油公司和农村粮油公司合并组建粮食资产经营公司,组织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把土地、仓库、厂房、办公用房和机器设备统一划归新组建的公司,办理过户手续,为国有资产盘活创造条件。目前,共查清了55处房产,已办理了48处房屋产权证书,房产面积4.54万平方米。核实了52块地产,土地面积11.2万平方米。当时,定海城区东海东路口有个粮仓,房屋破旧,年租金只有20万元,因其地处黄金三角地,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要求开发地产。胡应栓认为靠卖家产过日子,日子越过越穷,粮食部门再也不能啃老本,他决心将两层楼的仓库推倒重建。一些人认为粮食企业入不敷出,连项目启动资金也没有,纷纷泼冷水,在审批项目时多次碰壁,但他毫不气馁。通过拍卖原面粉厂闲置设备,抽回秦丰饲料公司国有资本,提高城区内资产租金收益,项目施工单位带资建造等方式,筹集到前期项目资金。2008年,在东海路口建起了3800平方米军粮供应大楼,不仅改变了原仓库破旧的面貌,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大幅度提高了资产收益,当年租金170万元,且租金逐年递增。2008年,又将位于定海城区的蟠洋山路的大米加工厂房设备拆迁后建造粮油检测大楼,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预计年租金可达到350万元以上。

  通过经营资产及闲置资产的清理、核实、登记、整合和开发等一系列工作。五年内,局属企业新建两幢营业楼,新增固定资产1.2亿元。通过改革资产租赁方式,资产租赁年收入比五年前增加1000万元。通过开展经营性粮食业务,粮食企业年增收500万元。局属粮食企业职工的年收入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通过五年努力,粮食资产保值增值,粮食企业效益提升,更可喜的是培育了职工创业创新精神。

  维护权益 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胡应栓到粮食局工作时,当年粮食企业改革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国有固定资产的产权主体不明,资产租赁关系不清,并被无偿占用。在国家利益面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维护权益,原则不能丢”。比如,定海区的临城、金塘、岑港、白泉和盐仓等5家农村粮管所改制后,资产划归市农村粮油购销公司,原粮管所的部分职工重组了5家民营粮油公司,以优惠条件向农村公司承租了粮管所的仓库、办公房和粮食加工设备。因种种原因,重组企业对改制有不满情绪,拒缴租金并产生了长期无偿占用的念头,并且,这种行为和想法在粮食部门还获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面对这一状况,他坚决表示:“新官必须理旧账,要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巩固‘企改’成果”。为此,他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商量对策,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提出了“平稳、和谐、适当扶持”的原则和“先易后难,先变更合同主体,后落实租金”的工作思路。他多次到“粮管所”实地查看,了解重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工人生活状况,面对职工质疑“企改”,他严正规劝“资产所有权益不容商量,必须收回,企业和职工困难可以酌情考虑”。遇到困难职工时,嘘寒问暖,回城后马上交待局帮扶工作办公室查明情况、提出帮扶措施。2008年1月,局里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调动后,他对资产公司催得更紧,几乎是每周询问工作进展,对迟疑不办手续的承租人,多次找谈话,表明态度,耐心说服。终于在2008年8月前,先后收回5家农村粮管所的资产权益,变更合同主体和条款,重新确立了租赁关系。此举保证了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场地和设施,消除了企业负责人的对立情绪。农历八月十五,他邀请重组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感谢他们多年来为粮食事业作出的贡献,为粮食改革作出的奉献,并希望他们继续为舟山粮食安全提供支持。企业负责人一致表示:“虽然我们已经置换了身份,但我们永远是粮食人”。

  与人为善 多措并举帮助困难职工

  胡应栓平时不苟言笑,性格直率,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颗慈悲心,一付好心肠。只要有人找他帮忙,他总是诚恳地说“能帮的我一定会尽力帮”。在粮食企业,他竭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在平时走访中了解到职工具体困难后,总是想方设法解决。2007年8月,当得知退休职工周象兴的孙子因无住房证明无法就近上学,70多岁的老同志靠微薄的退休金抚养孙子,并为无法就近上学发愁时,他多次主动跑到有关部门,帮其联系到住区附近学校,方便老人接送孙子。当省储备粮库和中海粮油招聘职工时,一些粮食部门转制职工经他择优竭力推荐后录用,有些人至今还不知是他帮的忙。

  然而,粮食部门曾经是个大系统,全市有2000多人在转制中减员,老人多、困难家庭多,缺技能的下岗职工多。靠他一个人帮不过来,也不可能全面了解到职工困难。为此,他反复思考,于2007年底向局党组提议在粮食部门成立帮扶工作小组。帮扶工作机构成立后,他于2008年春节前后六次专题开会研究,制定了《帮困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设立了帮扶基金,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定期上门慰问困难职工,使他们感受了组织的温暖。2008年,当他听到内退职工生活困难时,亲自组织调研内退职工的再就业、家庭收入和生活现状,并对17名内退职工每月增加60元生活补助,暂时缓解了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2010年,在他的提议下,资产经营公司又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试点工作,即对系统内职工按居住地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同时组建服务团队,每个团队为对应的网格内职工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胡应栓在粮食系统依然保持着军人对党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听党指挥、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他思路开阔,工作执着,善于创新,勇于克难,关心同志,廉洁自律。在他领导下,粮食部门干部职工人心齐、风气正、目标明、干劲足,粮食事业和谐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