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椒县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玉才先进事迹 |
|
攻坚克难 建章立制 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 董玉才同志2003年5月份调任全椒县粮食局局长,当时正值粮食企业改革和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时期。他到任后,面对粮食企业亏损严重,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不畏艰难,认真学习粮食政策,把政策与全椒粮食工作实际相结合,带领局党组“一班人”发扬勇于开拓、勤奋敬业的优良作风,集思广益,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建章立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使粮食企业走出了困境,焕发了生机,连续7年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全椒县粮食局三次被安徽省粮食局评为“全省最低收购价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2002年荣获滁州市劳动模范;2007年获得全省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 一、攻坚克难,粮企改革成效显著 董玉才同志上任时企业改革矛盾重重、问题集中。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他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分析梳理,成立工作组并明确分工,对照政策逐一解决。对不理解的同志他经常促膝谈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化人,以理、以政策说服人,由于他工作细致,政策执行准确到位,许多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他常说:只要坚持公平公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全县粮食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解除劳动关系3028人。改革前,全系统有在职人员4093人。除按政策规定的内退、协保、遗属、重病、伤残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计1065人保留外,其余人员全部解除劳动关系,由全民工、大集体工变为“社会人”。 二是审计财务挂账23261.2万元。2003年10月,国家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第三轮审计挂账,时间长达3个月,经过他的努力和协调,依据政策确认全椒县政策性财务挂账23261.2万元。挂账数额占亏损比例在滁州市名列第一。 三是盘活企业,扭转了亏损局面。改制前,全县共有国有粮食企业22家(粮食购销企业6家,附营企业16家)均严重亏损。为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该县保留了6家粮食购销企业;16家附营企业全部按照“规范改、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去操作,其中有10家实行了破产或通过整体出售等方式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盘活了米、面、油三个老企业,现年产值达3亿元。 四是核销不良债务1.06亿元。2007年9月28日,安徽省农发行、省粮食局在霍邱县召开“核呆”(核销企业呆帐)工作现场会,会后,董玉才同志立即行动,果断决策,带领局机关以及公司(库)相关人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仅仅用了45天的时间,完成对5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关闭过程中的各项法定程序,经安徽省农业发展银行审查通过。最终,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核销了全椒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良债务1.06亿元,全部化解该县粮食企业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务。全椒县核销老帐工作名列安徽省第一。 五是通过考核择优返聘员工300余人。根据粮食购销企业规模和正常经营量,全县采取“定岗、定员、定责”办法,通过考试、考核,从下岗员工中择优返聘330人,从而增强了在岗员工的竞争意识。 六是妥善处理了“老人、老账和下岗员工”问题。该县粮食局成立了“老人托管中心”和“附营办公室”,对粮食购销企业各类“老人、老账”实行统一管理;对已下岗人员全部按规定进入社会保障系统;对附营企业遗留资产实行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出新招 粮食企业改制后,许多老的制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国有粮食企业更离不开科学管理。董玉才同志始终把对企业管理放在首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国有企业的管理,主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如何管理好国有粮食企业?几年来,他采取了一整套办法,主要有: 一是对资产进行登记造册管理。2003年,企业改制后,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董玉才同志要求各粮食购销企业对全县43个粮站的帐外资产等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备案,实行站长负责制,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变动处置。几年来,全县不但没有流失和损毁一草一木,而且还新种植树木1万余棵,目前站站绿树成荫花香扑鼻。 二是每年制定一个“8号文件”,将全县粮食企业经济指标,如收购量、经营量、费用标准、利润指标、奖惩标准等明确到企业和个人,年终奖惩兑现。 三是实行滚动审计制度。自2004年以来,每年连续滚动审计,堵住资金管理漏洞,并根据审计情况,年终兑现奖惩。 四是大额开支审批制度。该县粮食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对县内粮食国有企业需一次性开支和处置资产在2000元以上的,由企业报县粮食局研究审批同意后才可操作。 五是粮用器材公开招标采购制度。企业需要粮用器材由县粮食局采购小组公开招标采购。 六是签订粮食入库质量和数量责任书。每季收购时县粮食局要求企业与个人签订入库质量和数量责任书,粮食出现数量短少问题由责任人全额赔偿,不签订的责任书的由企业领导班子赔偿。 七是制定企业用工管理办法。由于企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转,要求进入粮食购销企业工作的人较多,为规范进人,县粮食局专门下文,对进入的人员学历、年龄提出严格要求,并规定进人必须先由分站全体职工签字同意,后由公司研究决定并报县粮食局备案。把用工权放到最基层。 这些新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了企业管理,杜绝了企业跑、冒、滴、漏。过去6家粮食购销企业一年忙下来都是“满堂红”亏损,从2004年开始全县粮食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员工收入年年增加。 三、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改变站容站貌 2007年春,董玉才同志针对各粮站的大门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安全隐患大的现象,他亲自主持召开站容站貌改造专题会议,决定对全县43个粮站的大门进行统一模式、统一色调的改造,同时对10万平方米仓库和围墙进行刷白。提高了储粮安全系数,美化亮化了环境,使粮站面貌一新。几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补贴资金500多万元)新建基建仓、简易仓仓容8万吨,维修仓库170幢,仓容26万吨;修建水泥晒场1.8万平方米;增添地磅22台、输送机33台、储粮通风机35台;更新一批消防器材等,有效地改善了储粮和经营条件。 四、善于把握政策分析市场,指导企业经营 董玉才同志在致力于企业改革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粮食经营,在国家启动政策性收购时,他要求企业严格执行政策;在国家不启动政策性收购时,他带领粮食系统干部员工探索市场经营的新路子。 一是广泛宣传政策。自2005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为落实这一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在每年两季收购前夕,董玉才同志针对国家出台的粮食收购政策,要求县粮食局相关股室及时利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印发《致农民朋友一封信》,同时将中储粮政策宣传牌和省粮食局“八坚持、八不准”张贴上墙,使农民朋友了解政策,卖明白粮、放心粮。 二是积极开展为农服务。他要求企业对到粮站售粮的群众要周到服务,站站配备了“三水一棚”、输送机、振动筛、清粮机和地磅衡等,方便群众售粮;对不便进站售粮的老弱病残户,还采取了预约上门收购的服务措施。 三是分析形势,及时调整购销策略。每年收购伊始,董玉才同志都要主持召开收购形势分析会,搜集和掌握粮食市场动态,便于调整收购策略。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确保农民增收。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入库质量,一手抓服务质量。三是坚持有效收购,力争多收粮,收好粮。几年来,全椒县粮食购销企业没有出现一起打白条、克斤扣两、压级压价现象,群众交口称赞。 自2003年以来,全椒县粮食购销总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其中:2005年稻谷收购量、2008年和2009年小麦收购量都突破历史高峰。 五、严于律己,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在日常工作中,董玉才同志作为主要负责人,既注重业务工作的开展,又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他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始终坚持民主决策,从不搞特殊化。在企业用工方面,他严格执行县局下发的《企业用工管理办法》,要求县粮食局不得干预企业用工行为。多年来,他从没有为亲朋好友安排一个人到粮食系统工作。在工作上遇重大事项、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都实行集体研究讨论,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集体智慧。 多年来,全椒县粮食系统在董玉才同志的带领下,由于政策执行到位,管理严格,实行民主化决策,坚持公平公正办事,全局上下心和气顺,凝心聚力,政令畅通,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