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县军粮供应站先进事迹



北部边锤 战士之家

  漠河县军粮供应站(以下简称漠河军供站)是祖国最北端的一个军粮供应站,县辖面积18,2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达245公里,供应网点大部分驻守在沿江村屯,距离军粮供应站最近的83公里,最远的210公里。这里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为-5度,冬季最低温度-53℃。在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为了保证军粮供应,漠河军供站虽只有4名职工,但她们克服千难万险,以“誓用热血化冰雪”的豪情,实践了“宁愿我们千辛万苦,不让部队一事为难”的铮铮誓言。

  一、夯实发展基础,建设标准化粮站

  为确保部队官兵吃到放心粮、满意粮,漠河军粮站一直坚持把好“三关”。一是严把“粮源关”。坚决执行粮源统筹,先货后款,坚持“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对采购的每批次军粮都必须随带厂家质量检验报告单,并抽样到地区复检,合格后才支付粮款,从源头上堵住了工作漏洞。二是严把“储存关”。实行保管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保管职责,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不让一粒坏粮流入部队。三是严把“销售关”。采取跟踪问效办法,加强与部队的沟通,在每个供应网点都设立了兼职监督员,发放《米面批次采购质量问效单》,及时掌握部队官兵对粮食质量、口感的反映。

  在保证军粮质量的同时,她们把改善军供环境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漠河军供站前身是原漠河县第三粮店,房屋使用已接近报废年限,营业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冬季职工需烧煤炉子自行取暖,条件简陋,又脏又冷,很难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后勤保障的需要。为改善环境和供应条件,提升服务品位,2004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置换方式搬出旧址,在漠河县址黄金地段改造扩建了现在的新站舍。从规划设计到工程监督,她们坚持到施工现场,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新站舍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站外新铺水泥地面600多平方米,粮食贮备区、工作区、军人休息室等一应俱全,极大改善了驻漠部队的购粮环境。站容站貌彻底改观,为军供站今后发展和更好地服务部队奠定了牢固的硬件基础。

  二、完善内部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改革内部机制,适应发展需要。漠河军供站作为全省改革最彻底、效果最明显的军供站之一,早在2003年就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进行了编制核定、人员精简,减员幅度达到30%以上。二是加强财务监管,做到规范管理。在制度上实行专帐、专项、专人、专户体制,财务公开、制度上墙,接受全体职工监督。军粮差价补贴与网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杜绝为企业、单位和个人担保现象。在财务管理部门的多次检查中,均没有出现违规问题。三是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制订服务公约、服务承诺、岗位职责、军用粮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要求每名职工认真学习,熟练运用。常年坚持季度考试,全面地提高了职工思想、业务的素质,促进了军粮站全面工作的开展。漠河冬天零下30多度是常事,卸一车粮要在外面干上4个多小时,但从没有一名职工喊过累,叫过冷。

  三、深入开展双拥,努力加强情感沟通

  在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同时,她们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一手抓军粮供应,一手抓军民共建,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努力把军供站建成联结军民关系的“战士之家”。一是坚持文明上岗,周到服务。始终保持站内窗明几净,环境整洁。每当有战士到粮站来,她们都主动出门迎接,热茶奉迎,并提供休息室、健身室供战士们休闲娱乐,使他们消除陌生感,产生“兵至如家”的感觉。她们专门设立公示栏,对粮油品种、价格等进行公示,并开通24小时服务电话,保证军粮供应随到随供,最大限度减少部队负担。二是坚持主动工作,上门服务。为了调剂战士口味,她们根据战士不同的饮食习惯,适量增加小米、绿豆、玉米查等小杂粮的供应。为了让部队保管好粮食,专程到各部队伙食网点传授粮食保管常识,教他们如何保持仓库通风,如何进行码垛、倒垛、晾晒等。为方便部队购粮,她们常年坚持为部队送粮,最远的网点送一次粮往返需要9个多小时,遇到冬季雪天,车只能小心翼翼前行,雪厚的路段,就得边清雪边行驶;到了春季,中午冰雪融化,但早上和晚上,融化的冰雪又冻上,路面就像镜子一样,稍不留神,车就在路面上打横,而路两边一面是山,一面是悬崖,路面极其危险,因此,每到春季送粮,同志们都很紧张;军粮站站长是女同志,严重晕车,每次送粮都像得了一场大病;为此,部队十分感动,盛赞军粮站的职工是“铁娘子军”。三是坚持走访慰问,温情服务。每年“八一”节,她们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军民联谊活动。部队官兵有困难,主动帮助解决。馒头蒸不好,就发挥女同志优势,教他们和面、发面;没房子,发动亲属帮助找;没媳妇,求朋友帮助介绍;战士有结婚的,她们忙里忙外帮着张罗;战士到地方医院看病,军粮站的会计就让在医院工作的爱人帮忙,领战士看病;军粮站女同志多,战士们看到她们有困难,也主动伸出援手,春季帮助植树绿化,冬季清扫积雪……。正是一桩桩、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联结起她们和各部队战士的情感纽带,推动军粮供应工作越做越出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