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桃源县粮食局先进事迹 |
|
坚持改革保稳定 转变方式促发展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人间仙境,也是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等名人的故里。全县总面积4450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人口97万,多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年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产量达80万吨,粮食商品量35万多吨,粮食产量位列全省前五名,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 五年来,桃源县粮食局咬定“保稳定、搞和谐、活经营、争先进”的工作目标,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坚持改革保稳定,转变方式促发展,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较好成绩。2008、2009年,该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目标管理红旗单位和市粮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近几年,单项工作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得表彰奖励:2008年该局被省粮食局评为全省粮食系统抗冰救灾先进集体、2008年被团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2008~2009年度被常德市政府评为内部审计先进单位、2008年被省爱委会继续授予省文明卫生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省园林式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粮食局评为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先进单位。2010年6月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粮食经纪人培育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并在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一、转变方式促发展 他们以促进粮食行业发展为最终目标,紧跟省局打造“千亿产业、百亿物流”的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加大行业服务力度,不断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突出优质服务,培育粮食产业 他们对145家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精心组织、大力扶持,突出优质服务,短短的几年时间,先后培育出了万福生科(湖南)等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东林泰香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粮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逐步减少到121家,粮食加工从简单的传统粗加工转变到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到优质大米、富硒大米、大米结晶葡萄糖、野生茶油和无公害鸡蛋等30多个品牌,销往国内大中型城市及日、美、欧等市场。每年县内收购粮食35万多吨,县外采购粮食75万吨,加工转化110万吨以上,年创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在县域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加工转化功能辐射到周边几省。 一是着力政策扶持。近几年来,该局制订了振兴粮食产业的工作规划,出台了局负责人具体联系1至3个粮食企业、派出外协干部到企业任职、企业因地制宜确立发展方向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通过订单、基地、合作社和经纪人等形式加强与农户的联系,引导农户科学种粮,安排企业下岗失业人员800多个。二是着力龙头培育。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中的地位,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跑政策、办手续,龙头企业不仅从无到有,每年还以产生2家市、省级的速度发展,2010年还即将产生国家级龙头企业。如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几年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该局负责人多次上门,与其就地理位置和产品发展方向进行探讨,鼓励做大做强。经过三期扩改和正在进行四期扩改,已形成集粮食收购、储备和大米、油脂、淀粉糖系列产品生产销售及科研开发于一体,先后获得省级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环保企业等称号,实现年产值5亿元。三是着力品牌打造。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5个、各类称号和奖励100多个。其中“陬福”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陬福”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2010年还获得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稻谷“碎米制作注射用葡萄糖原料新药”项目已完成实验室工作,年内还很可能在证券主板交易市场成功上市。四是着力科技推广。大力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姻,提高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担任了万福生科荣誉董事长。30多个粮食精深加工产品中有三分之二为高科技产品。 (二)夯实发展基础,维修国有资产 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搞活自主经营,该县于2008年启动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工程,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组建国有粮食企业。他们通过县粮油总公司这个平台,对原20家企业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10家新的国有粮食企业,从原下岗人员中通过考核、考试,聘用了50多名技术尖子,加上县政府安置的涉军人员,企业从业人员保持在100人左右。二是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粮油总公司每年对10个国有粮食企业进行2次财务收支审计。对企业费用开支实行严格审核制度,一般性开支,实行公司集中审核的办法,专项开支,执行“一事一议”的制度。坚持费用、资金使用报批制度。目前各企业运转正常,大部分利润节余在数十万元以上,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比改革前翻了两番,企业发展后劲充足。三是维修企业仓储设施。桃源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到国有粮食企业集体调研粮食工作和现场办公,提出“机构不撤、队伍不散、资产不变”,对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进行维修改造。上级部门领导也亲临现场指导,并做重要指示。近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维修改造国有粮食企业10万吨仓储设施。仅2008、2009年,就投入维修资金515万元,维修陬溪储备库、漆河粮站等企业的32栋仓库,维修仓库总容量6.55万吨,增添5个电子地磅、2台净谷机、3处粮情电子测控系统等。现在企业仓储条件大为改观,大部分粮站(库)达到仓外黑白化、粮食储藏电子化、粮食入库机械化、地面硬化、环境绿化等。在此基础上,桃源陬溪储备库获得了中央储备粮代储、省级骨干粮库资格。四是开展粮食代购代储。他们与中储粮企业合作以代购代储的模式进行经营。2008、2009年,10家企业代3家中储粮企业收储国家临时储备粮、低价粮6万吨,收购县级储备粮3000吨。两年来,通过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国家临时储备粮和最低价粮食,及时调控了本区域内粮食价格,为粮农直接或间接增加收入近亿元。 二、履行职能管市场 全县共有各类粮食企业121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他们从建立基层组织入手,在严格经营准入、打击违法经营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培训学习,积极推介典型引路,经常组织经验交流,创建和谐粮食等,认真履行了职能。 一是公开选聘建立基层组织。建立了10个留管处,其职能主要为协助县粮食局依法管理粮食流通市场和国有资产的看管。通过三次公开考核、考试,从最初的400返聘人员逐步减少到今年选聘的56人。基层组织的建立,完善了县级粮食局的工作网络。二是依照政策办理粮食准入。按照《条例》和政务公开的要求,设立宣传栏和工作流程图,对符合要求的粮食企业,及时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办证率、年审率均达100%。三是形式多样组织业务培训。为提高行业整体业务水平,他们免费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粮食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企信通”,每月定期为企业提供粮油政策、价格、质量、市场走向等信息;不定期印发粮食政策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宣传册;在粮价剧烈波动期间,每天以电子邮件、电话、县局网站等方式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四是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粮食。他们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各类粮食企业在县内外交流学习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局领导还经常深入粮食企业,了解粮食经营情况,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由企业推荐提议、县局综合考核批准产生的先进企业,在每年全县粮食工作大会上以县政府名义通报表彰,推介了典型,促进了共同进步。五是依法依规开展执法检查。定期对企业的台帐、统计报表、收购进度、粮食质量等进行检查,检查面达到100%。处罚次数逐步下降、市场秩序稳定上升。该县粮食企业台帐、统计报表、收购进度在全市率先实现100%覆盖,企业粮食质验员、统计员100%持证。2010年该局的粮政执法被省市推荐参加全国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六是搞活流通确保宏观调控。他们积极建立粮食产购销体系,对内建立“企业+基地+经纪人+农户”产业模式,对外与浙江温州等地签定跨省粮食购销合同,通过粮食大流通,粮食企业、粮食经纪人扩大了生存空间,推动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粮。另外,合理布局开展托市收购,组织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提高种粮收益,促进了该县粮食生产。该县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净增产,种植面积达210万亩、总产80万吨,为社会提供商品粮35万余吨。2008、2009年落实县级储备粮3000吨,2010年计划达到4000吨。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代中储粮企业收储粮食目前达到5万多吨。七是支持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大力支持县粮食行业协会当好“行业代表”,实现行业自律,完善协会组织机构,积极服务会员单位,配合部门行业监督,切实维护会员权益,及时反映会员诉求,不断提高行业地位,并大力发展和培育粮食经纪人队伍。八是帮助农民实行科学储粮。2009年该县争取到农户科学储粮试点资格,计划推广9000个农户参加,实际在全省率先完成9077个。 三、坚持改革保稳定 2003年该县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各类矛盾不断显现,有些还比较尖锐,群访集访经常发生。从2008年初开始,该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保稳、变上访为下访等工作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粮食局从上访者的对立面变成了他们的“解难人”和“贴心人”,从2008年至今连续实现了改制企业零上访,维稳经费年下降80%,一举改变了维稳工作局面,连续两年获得县维护稳定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明确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他们提出,对涉稳对象由长年性上访变为他们经常性下访,由被动接访变为主动走访,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拉家常,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以情感人。二是成立专人专责的工作班子。在维稳工作形式上改变过去机关干部职工人人联系涉稳对象、班子成员联片包保的做法,实行局长负总责、一名分管副局长和局稳定办成员24小时专抓维稳工作。指定了一台专车,确保了专项经费供应。三是坚持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有一位下岗职工的上访牵头人,经营养殖业。后因受疫病的影响,养殖出现严重亏损,无奈之下亏本卖掉了养殖场。2008年初冰冻期间,该局负责人不顾冰天雪地,去他家走访慰问,鼓励他再次创业。2008年3月第四次到他家走访交谈中,了解到他想再次办养殖场的时候,该局负责人表示大力支持。多次的上门走访让他上访的心死了,再次创业的心又活了起来。四是加强解难帮困的工作力度。粮食系统的涉稳群体中有部分家庭确实困难。有的家庭下岗多人,他们一无特长、二无就业门路。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该局党委对全系统分门别类的列出几种群体,家庭状况、子女就业情况全部在掌握之中,编写了《桃源县国有粮食企业下岗人员基本情况》一书,在走访中有的放矢,尽量帮助解决困难,先后有200多人得到帮助,争取、组织扶助资金十多万元。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桃源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该县粮食工作在几年内,面对企业改制后的一些新矛盾,坚持改革、稳定、发展,拓展了一些新思路,转变了工作方式,逐步树立了新的形象,促进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