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安市粮食局先进事迹 |
|
管理上水平 产业谋发展 近年来,广安市粮食局紧紧围绕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总体部署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行业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积极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效益提升”活动,粮食工作及产业发展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效益年”活动经验在全国粮食财会工作会上交流,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获得全省第一名,多个单项工作获得省粮食局考核“一等奖”。 一、坚持发展要务,多管齐下保增长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多措并举破解制约该市粮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止滑提速保增长。 抓规划,优化发展布局。一是针对全市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仓房陈旧老化、功能定位不清晰、有效仓容不足等问题,按照“壮大骨干储备仓、完善中心周转仓、调整补充收纳仓”的总体思路,编制了未来十年的仓储设施发展规划,确保了粮食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难得机遇,指导粮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规划建设粮食物流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粮油配送中心,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助农增收、助企增效的能力。 抓投入,夯实发展基础。指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对仓储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仓储设施改造力度。近两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扩建仓库6个,增加有效仓容18万吨,极大地改善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抓改革,做强发展载体。一是大力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精减管理机构,压缩管理人员,裁减富余人员,降低管理费用。到2009底,全市国有粮油企业仅20户,比2005年减少了41户,用工人员690个,比2005年减少了7837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824万元,同比上升46%,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二是改革用人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在用人上,打破传统观念,引入竞争机制,企业班子实行竞聘上岗,明确任期目标责任;企业用工充分自主,管理规范。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绩效挂钩,多劳多得,贡献越大、收入越多。通过改革,促进了发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连续五年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盈利比上年增长333%。 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一是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思路,利用闲散资金、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开展建筑施工、劳务输出、房屋租赁等业务,扩大经营范围。二是有效利用仓房设施,积极拓展政策性代理业务,抓住“北粮南调”,“托市粮”、“临储粮”收购等政策机遇,积极开展粮油收购和仓储业务,不仅降低了仓房的闲置率,而且增加了企业收入。三是积极推进储备企业与用粮大户的购销合作,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营销费用,提升企业效益。 二、着力服务“三农”,助农惠农保民生 全面参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服务“三农”,努力让农民增收入、得实惠。 落实惠农举措。一是利用粮食系统遍布城乡的购销网络,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二是利用国有粮食企业基础设施,构建起新型乡村购销网络和服务“三农”的综合经营体。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拓宽增收渠道。引导企业利用国有企业资产优势、粮源优势,经营向粮食生产、加工和终端零售环节延伸。改变几十年来买原粮卖原粮的单一营销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加工龙头企业,真正让种粮农民增收,企业经营增效。2009年全市粮食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80万亩,实现农民增收9000余万元。 延伸市场网络。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思路,加强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全市建立了150个乡村便民连锁超市,充分发挥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桥梁作用,便民连锁店服务于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真情扶贫济困。一是坚持每年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指导制定脱贫致富计划,认真落实帮扶措施,争取各项资金投入。近三年来,为贫困村协调资金达300万元,改变了定点帮扶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实现了基本脱贫。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99.4万元,地方政府、企业、农户投入100万元,帮助5000多农户建成了科学小粮仓,向农民义务发放科学储粮技术知识20000份,推广低毒高效储粮化学药剂1300多公斤,累计减少农民储粮损失达53万吨。 三、切实履行职能,维护大局保安全 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管粮,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维护粮食安全。 充实储备规模。一是引导、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全力参与市场收购,掌控粮源,为国家宏观调控,充实储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市县粮油储备计划,做到储备规模不减,补贴及时到位,管理规范良好。目前,粮食库存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完善应急机制。一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设立粮情信息员,与市外及周边重要粮油产销区建立了粮情定期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动态。二是完善粮油应急管理办法,强化粮食应急加工能力、调运能力建设,确保关键时候调得出,用得上,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严格市场监管。一是加大依法管粮力度,在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中积极探索实施粮食流通市场分级监管和区域监管的办法,做到了市级执法检查季度化,县级执法检查常态化。二是严格按照《储备粮管理办法》规定,扎实开展粮食清仓查库,确保各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储存安全。2009年的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复查和国家抽查,并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受到了省政府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的表彰。三是进一步强化库存粮食监管,全市建立了《地方储备粮油轮换台账》和《地方储备粮油货位台账》,这一创新举措受到省粮食局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系统内推广。 加强质量监测。加强粮油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检测水平。加大设备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检测技能。市粮油监测站获得了省质监局的计量认证资格,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区域粮食质量检测站资格验收,全市粮油检测类别已从过去的1个扩大到5个,检测指标从13个增加到了117个,粮油质量检测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机制保先进 以争创“四好•五强”班子为契机,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建坚强班子。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修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了班子成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二是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做到知实情、重实际、求实效。近三年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共撰写理论调研文章20余篇。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班子成员顾大局、讲团结,形成了和谐共事的良好局面。 创一流队伍。一是开展学教活动以“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十佳仓储标兵”评选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进取奉献的工作热情。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加强职工的学习培训。近三年来,全市粮食系统共组织各类培训1810人次,外出学习考察168人次。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以行政效能建设为抓手,提升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保行业清廉。一是健全制度。先后制定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粮油竞价购销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做到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产生。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储备粮油和大宗粮油竞价购销,2008至2009年,全市共实行竞价购销24批次,购销量11.1万吨,有效地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教育。定期上廉政党课观看廉政警示片,开展廉政谈话,时时敲警钟,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近年来,全市粮食系统无一腐败案件发生。 |
|
关闭 |